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雨花区砂子塘小学 熊畅
我经常对自己说:不想变成井底之蛙,一定要多听课,多学习!
听一堂好课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自己也必定会有所收获;即便是一堂不太成熟的课,我们也能扬长避短,有所感悟。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比武就给老师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段时间虽然事情很多,但我周二仍然挤出时间听了一天的课。
听了周美霞和罗菲菲两位老师的课,感觉两位青年老师在砂小成长得特别快。她们的教学紧紧地围绕“重点语段的朗读教学”来展开。周美霞老师通过回顾课文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然后读悟结合,通过读体会安利柯后悔的心情,再运用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使内在的理解感悟和外在的运用表达有力地结合起来。教师适时地引导想象,既发散了学生思维,更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受到伙伴的珍贵、友谊的美好。但是如果能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根据课题来提问:谁和谁争吵?他们为什么争吵?争吵的结果怎么样?这样问题从学生中来,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效果会更好。其次,老师在指导学生体会争吵后“我”的心情时,因为没有联系上下文启发想象,所以朗读的效果还没出来。罗菲菲老师能够从整体入手,利用启发想象来指导朗读,将读和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朗读有激情。如果老师的反馈语言在学生的基础上能有所提升,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慢慢有所提高。
语文老师都知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谓百花齐放。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可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曾旭英老师说阅读教学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准发散点,我觉得朗读训练同样要找准“着眼点”。那么究竟我们平时在朗读教学中该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
“把作者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婉转处还他个婉转。”这是叶圣陶先生非常推崇的一种朗读方法。所以我认为:朗读训练要“润物细无声”。 (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争吵》一文中“我”和好朋友克莱蒂争吵后,我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后悔又矛盾,指导朗读的时候就应该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带着后悔和矛盾的心情来朗读;又如四年
级下册《自然之道》一文则通过我们为了救助一只幼龟而导致更多的幼龟丧命的事,告诫人们违反自然之道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创设情境设计引读导语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创设情境设计引读导语,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搭石》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是这样设计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抓住关键词语“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肯”等词语体会到老人勤劳、善良、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后,创设情境设计了引读导语:“也许老人急着去走人家,可是只要——;也许老人急着去看病,可是只要——;也许老人急着去赶集,可是只要——”经过这样的创设情境引读,学生对“无论怎样急着赶路”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