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下载本文

第一章 元杂剧概况

第一节 杂剧的来源、兴盛及其体制

要点:元杂剧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母体 元杂剧的曲牌联套形式:受到宋金大曲、唱赚和诸宫调的影响

元杂剧大致在十三世纪初至中叶出现,大抵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至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间达到兴盛

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元初社会矛盾与政治的宽松;文人地位的低下;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和表演艺术的提高

体制:一、结构体制:大多一本四折一楔子;二、文学要素:唱词(曲文)、宾白、科范;三、音乐体制: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曲牌联套),每折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主角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四、角色体制:分为旦、末、净、杂四大类

第二节 白朴 要点:生平与剧作

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女主角李千金大胆、率真的性格,清新、明快、风趣的风格

历史悲剧《梧桐雨》;概括一代王朝兴亡的变迁,流露出时世陵替、人生变迁、盛衰转化的感伤情绪;曲词文采飘逸而又自然生动

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梧桐雨》选读、《墙头马上》选读 第三节 马致远 要点:生平与剧作

历史剧《汉宫秋》借历史兴亡抒写时代感受,曲词隽永当行 文人剧表达了失意文人抑郁愤懑的情绪

“神仙道化”剧暴露黑暗现实,否定功名富贵,提倡修道登仙 马致远杂剧艺术风格:曲文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汉宫秋》选读 第四节 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要点:元前期爱情剧,杨显之《潇湘雨》,石君宝《秋胡戏妻》,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等

公案剧以包公戏为代表,代表作有李潜夫《灰阑记》和佚名《陈州粜米》,包公形象 家庭剧,代表是郑廷玉《看钱奴》,守财奴形象 历史剧,纪君祥《赵氏孤儿》;水浒戏 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赵氏孤儿》选读

31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 要点:生平与剧作 第二节 社会剧

要点: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和民主性

代表作是《窦娥冤》,戏剧冲突的社会、道德、意志三个层面;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与对仁政德治的企求主题,善良而坚强的窦娥

《蝴蝶梦》与《望江亭》 第三节 爱情婚姻剧

要点:与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爱情婚姻剧 《救风尘》与赵盼儿 第四节 历史剧

要点:表达现实感受与时代精神的历史剧,艺术上“多虚少实” 《单刀会》与历史真实,关羽形象 第五节 艺术成就

要点:毕生的创作与演出实践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情节结构严谨,戏剧冲突激烈,场面关目生动,角色设置稳妥

题材广泛,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语言风格豪放不羁,是元杂剧的当行本色

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窦娥冤》第三折*、《单刀会》第四折

第三章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与王实甫的生平 要点:生平与剧作;关于《西厢记》作者的争议 第二节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要点:主题:批判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婚姻制度,歌颂自由真挚的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

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的形象 第三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要点:全剧五本一折子,若干折由数人轮唱,突破元杂剧体制,明人称为“传奇之祖” 情节单纯,结构严谨,又波浪迭起,悬念丛生

语言的性格化与戏剧化,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语言风格 《西厢记》的明清刊本、影响 精读篇目:《西厢记》

32

第四章 元代后期杂剧

第一节 杂剧中心的南移和逐渐衰落

要点:元朝统一全国后,杂剧开始传播到南方。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中心转移到临安一带

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左右,杂剧演唱会出还在继续,创作渐趋衰微

衰微原因:与原生地逐渐遥远;文人地位的变化;理学观念的影响,剧本体制的局限 第二节 郑光祖 要点:生平与剧作

《倩女离魂》的主题:情与礼的冲突。曲词艳丽流畅,婉转动人 文人剧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情绪;历史剧带有民间色彩

郑氏剧作曲词秀丽流转,音调和谐,但思想贫弱,艺术上过于雕琢 精读篇目:《倩女离魂》

第三节 元代后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要点:爱情婚姻剧更多地表现文人才子的风流逸事和男女艳情 乔吉的生平与剧作,曲词以华美流丽著称 家庭剧的代表秦简夫,作品多道德色彩 历史剧与杨梓 文人题材剧与宫天挺

精读篇目:《两世姻缘》、《东堂老》、《霍光吞炭》、《范张鸡黍》

第五章 宋元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发展及其体制

要点:南戏即南曲戏文,由宋杂剧、唱赚、宋词、民间歌舞戏等综合发展而来,约于两宋之际产生于浙江温州

宋代南戏《张协状元》

元前期南戏的发展,流行曲目,编剧与演出活动 元后期大兴

体制:一、结构形式:一本十多出或几十出;上场引子、定场曲;下场诗。二、音乐形式: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角色皆可演唱,演唱形式多样;多用南曲,亦用北曲,称“南北合套”;伴奏以鼓板为主;不同地区有多种声腔,如弋阳腔、馀姚腔、海盐腔、昆山腔等。三、角色体制:以生、旦为主,以及净、末、丑、贴。明传奇基本沿用南戏体制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要点:生平思想,仕途坎坷,浓重的封建道德观

33

版本与故事源流

高明对南戏旧作的改编,蔡伯喈与赵五娘的形象特征

艺术成就:结构布局双线并重,文言与口语兼用,意趣深隽,自然流畅;有些片断骈俪过重,开明传奇雕琢之风

《琵琶记》是将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精读篇目:《琵琶记》 第三节 “荆刘拜杀”及其他 要点:《荆钗记》,作者元柯丹丘 《刘知远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作

《拜月亭》,作者未详,据关汉卿同名剧作改编 《杀狗记》,作者未详,据元杂剧改编 其他南戏作品

第六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发展

要点:在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流行的俗谣俚曲与女真、蒙古少数民族乐曲相融合,形成了散曲 以仁宗延佑年间为界,可分两个时期;前期质朴、泼辣、浑厚,后期清新、细腻、典雅 又称“乐府”、“清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小令和套曲体制 曲与词的比较:结构形式,音韵,语言,风格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作家

要点: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群体,代表是刘秉忠、卢挚、姚燧 杂剧作家、书会才人群体

关汉卿的套曲《一枝花套》(不伏老),思想深刻,比喻生动,语言泼辣;描写恋情的小令纯真泼辣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的象征意义 白朴的抑郁牢骚、男女风情之作

马致远扩大题材,提高艺术境界,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叹世、咏景、恋情之作

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醉中天》(咏大蝴蝶)、《天净沙》(秋思)*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作家

要点:张可久生平,抑郁感愤、山林隐逸、写景之作;风格雅正典丽,讲究曲律和音韵 乔吉风格婉丽、构思奇巧俊丽,语言不避俚俗 贯云石和徐再思

34

张养浩的警世、归田之作,语言浅显流畅,感情真朴醇厚,风格以豪放、清逸为主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构思巧妙,语言犀利 刘时中《正宫·端正好套》(上高监司),以散曲为政论

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醉太平》(人皆嫌命窘)、《山坡羊》(潼关怀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正宫·端正好套》(上高监司)

第七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基本特征

要点:以延佑年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特征:延续宋金习气,诗人“宗唐得古”,散文宗唐、宋,提出理学和古文合一的观点 后期特征:南北文风融汇,诗文兴盛。元末社会矛盾尖锐,现实性增强 第二节 元前期作家

要点:前期作品多怀念故国、感叹身世、向往田园

前期北文诗文源于金末赵秉文、元好问,风格遒健宏敞,代表作家有王恽、姚燧、刘因 前期南方诗文承袭宋季滔靡之风而稍变之,风格清婉深秀,代表载表元和赵孟頫 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白沟》、《观梅有感》、《饮山亭雨后》、《感旧歌者》 第三节 元后期作家

要点:虞集生平,诗坛领袖,提倡宗唐宗宋;诗风清和淡远,声律圆熟。散文多为应酬文字,乃盛世之文。精当圆熟,境趣自生

元诗四大家 王冕生平与创作

杨维桢生平与创作,“铁崖体”

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挽文山丞相》、《白梅》、《题苏武牧羊图》、《鸿门会》

第八章 宋元话本

第一节 宋元说话及话本概况

要点:话本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是与民间说话伎艺有关的一种文学形式 唐代说话艺术,敦煌藏唐五代话本

宋、元说话伎艺。现存宋元话本;小说与讲史 第二节 宋元小说

要点:多从现实生活取材,形式短小精悍,内容新鲜活泼 现存宋元小说概况。爱情婚姻题材、公案题材 语言通俗生动,标志着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

主要讲解与精读篇目:《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简帖和尚》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