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19年文档 下载本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人类影响自然的心理不断变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作为自然界的回应,一系列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生态危机,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已迫在眉睫。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上,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其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强调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布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时期,要更加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价值、意义并且继承和发扬,这为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精髓。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研究成果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交往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以此为前提,所以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对其加以认识和理解。

第一,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出现是自然进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自然依照其规律演化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之子。马克思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所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还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1]由此可以得出,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2]。

第二,人依赖于自然,靠自然生存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不依赖自然,人只有走向灭亡。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满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所以,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首先是保证生存的物质生活的满足,生存的需求满

足之后,人就追求精神生活,而精神需求的对象又来源于自然。人类低等和高等生活都来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当前我国提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其本质就是对人与自然依赖关系的一种新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如何依赖自然。 第三,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人类自身,自然界也是人类活动作用的对象之一。就相互作用来讲,人与自然又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并不是动物似的服从关系,人类可以通过对进入其活动范围的自然物质的分析,发现自然界的规律性,从而达到自然为人类所用的支配目的[3]。所以,人类在其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具有能动性的,可以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实践活动强加于自然,改变自然,使自然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自然界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人类的支配和影响。恩格斯说:“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人类每一次伤害自然的活动,在自然界都留下了痕迹,同时也埋下了隐患,而且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界必会还以颜色。现在人类已经多次领教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行动的可怕力量。 二、人与自然的联系纽带――生产实践

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可分为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它提供了其他实践活动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