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 (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 (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第②段开篇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是直接提出了本段的分论点,结合第2句“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来论证了“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名言,说明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3)要结合前文“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普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以概括上一句为“坚守平凡岗位”,结合下文“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要连接下文,必须要能体现家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再结合本段的开头,可以概括下一句为“守护万家灯
火”。
故答案为:⑴ 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⑵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 ⑶ 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⑶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补写合适的句子。注意一定要分析出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①一个有思想的人,不会在乎旁人的误解,也不会在乎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 , 他能认真听取缜密思考,同时又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始终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不同的声音,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会用逻辑、常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检验一次。
③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往往被贴上“标新立异”“唯恐天下不乱”的标签,甚至被称为“神经病”。或许他们并不会有任何反抗社会的行为,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而沉默往往导致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④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在昨天看起来还危险的思想,在令天却变成了常识。在历史长河中,所谓有“偏执”思想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的清醒者,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哥白尼用毕生的精力去进行天文研完,以惊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把“地心说”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是为维护真理而献身的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⑤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梁启超竭尽一生努力唤醒国民;鲁迅弃医从文,用孤独的声音“呐喊”:张志新即使被割喉,也要“像小草一样”凄厉地“歌唱”……正是这种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立独行。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对社会提出一种屈原式的“弱者“的绝唱。他们“拯救”了很多人的思想与认知,他们因此注定被当时的社会离弃,因为每个人观
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而能够达到最优的,水远只是极少数人。 ⑥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要留给那些知道我并不完美,却依然爱的人”,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也是献给同类,正是这样一群“神经病”,承担着社会良心的功能,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年华与生命,在生命的年轮上或许只有“荣誉”二字能够对他们的孤独予以安慰,对他们的价值予以承认。 (1)第②段划线词“声音”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作者是从________; ________; “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
弗朗西斯·福山这位新保守主义的代表者,在发表《历史的终结》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在发表《政治秩序的起源》之后,他又被视为“野心极大的哲学家”,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 B.哥白尼和伽利略的伟大,在于他们对人们原有错误的认识破旧立新。 C.真正有思想的人,他们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很少有人能达到。 D.对于那些承担着社会良心的思想家,我们要承认他们的价值。 【答案】 (1)意见(观点、看法)
(2)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3)第⑤段,这段文字讲了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该段观点“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任何与尊严”相一致。同时,与第⑤段中国思想家的事例,从中外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4)A
【解析】【分析】(1)根据上文中的“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可知,“声音”在这里指的是意见。
(2)通过标题和文章首段,可知“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分别从“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论述,一步步证明中心论点。
(3)根据材料中的“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可知,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第五段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论证的都是“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故材料应该放在第五自然段。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一段中“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可知,选项A中的“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说法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⑴ 意见(观点、看法)
⑵ 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 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 ; 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⑶ 第⑤段,这段文字讲了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该段观点“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任何与尊严”相一致。同时,与第⑤段中国思想家的事例,从中外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⑷ A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
⑵本题考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把握,注意中心论点首先考虑题目,分论点找中心句。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应该先分析材料,弄清楚材料论证的是什么,再选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议论性文体阅读
学生的精神 叶圣陶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 。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
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中国民众的不能团结,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选自《叶圣陶集》)
(1)文章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
(2)请说出选文第①段句子中划线词语“这”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3)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做合适?为什么?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2)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意思对即可。
(3)放在第⑤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体现了读书人具有的坚强的人格,这和第⑤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4)首先,由中国学生及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文章的标题是一个短语,不可能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但它却表明了全文论述的话题。文章是从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很容易自满的通病开始谈起的,综合整个文章特别是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考虑,在“学生的精神”前加上主语“学生及一般教员”,即是选文的论点。
(2)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这”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仔细阅读“这”前面的文字,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
(3)本题考查论据的分析与运用。先确定材料中事实论据表明的观点,这则有关方孝孺的材料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然后对比,阅读原文每个段落,找到文中不同段落的分论点,总结所给的基本内容,确定材料可以作为哪一个段落的论据。本文中只有第⑤段的论点与材料表明的观点有关。最后,验证,将所给材料代入确定的段落,验证与该段观点是否相符。
(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文章开端由“通病”引出论题,然后围绕观点论述了“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最后,重申了论点。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运用“先”“再”“接着”等表示起承转合的词语组织语言。
故答案为:⑴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⑵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