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下载本文

斗精神彻底改变了当地“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的贫困局面;“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走下去”的“北斗女神”王淑芳,用20多年的青春奉献让更多国人用上了“自己的导航系统”;“宝贝回家”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夏雪,帮助80多个家庭重获团圆……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为一部奏鸣曲,那女性的作用,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

⑤然而,要让每一朵玫瑰都能“自如地”向阳生长,并非易事。就在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令人喜忧参半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喜的是,全球性别差距呈现出缓慢缩小趋势, 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改善性别平等状况可带来巨大经济红利;忧的是,女性在经济机会和政治参与上,仍与男性有不小差距。报告甚至略带无奈地预测,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需再花100年。这也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好地倾听女性的声音,重视她们的诉求,保障女同胞的权益。

⑥梁启超对女性抱有这样的期待,“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每一步向前都离不开“她们”的参与,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她力量”和“她智慧”。打破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培育更深厚的社会土壤,筑牢完善的制度根基,“她们”必能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3月08日04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请在第④段的省略号处再补写一个事例。 (3)分析第④段画线语句的作用。

(4)第⑤段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中的“这”指代

(5)“今天的女性,不仅有‘男女都一样’的自信,更有‘握住自己的命运’的自觉。”这句话应还原到A、B、C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让女性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2)示例:药学家屠呦呦,经过上百次实验,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于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国家发展”比喻成“奏鸣曲”,把“女性的作用”比喻成“不可或缺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女性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的道理。 (4)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需再花100年。

(5)放在B处,因为第③段交代瘦小的女孩与健硕的铜牛两相对比图引发如此大反响的原因在于小女孩身上所体现的女性“自作主宰”的价值观,与所给句子相互印证。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首先基本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关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找到能概括作者观点的最佳语句,直接摘取作答即可。题目是一种形象性的说法,虽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能明确表达作者的观点并且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打破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培育更深厚的社会土壤,筑牢完善的制度根基,“她们”必能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2)通读第④段,首先明确该段所举事例证明的观点是“女性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选择事例,采用“何人+何事+结果”的基本模式组织语言作答。

(3)根据“把国家发展比喻为一部奏鸣曲”“女性的作用,绝对是……的旋律”可确定采用了

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作用,一要指出比喻论证方法的基本作用(生动形象地证明了……)二要答出所证明的观点或道理(即本段论点)

(4)通读全段,尤其注意加点词前后的语句。根据后面语句“整个社会都需要更好地倾听女性的声音,重视她们的诉求,保障女同胞的权益”中的“需要”“倾听”“重视”“保障”等词语,可确定“这”指代的内应该是包含对女性不平等之意的句子。据此分析,关注加点词之前的语句可确定答案。

(5)通读第②③④段从各段内容与题干中语句的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角度思考,选择最恰当的位置,并结合对语段内容的概述阐明理由。““今天的女性,不仅有‘男女都一样’的自信,更有‘握住自己的命运’的自觉。 ”和第③段而在于小女孩身上所体现的女性“自作主宰”的价值观 ”内容比较吻合。故应放在B处。

故答案为:⑴ 让女性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⑵ 示例:药学家屠呦呦,经过上百次实验,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于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⑶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国家发展”比喻成“奏鸣曲”,把“女性的作用”比喻成“不可或缺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女性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的道理。 ⑷ 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需再花100年。

⑸ 放在B处,因为第③段交代瘦小的女孩与健硕的铜牛两相对比图引发如此大反响的原因在于小女孩身上所体现的女性“自作主宰”的价值观,与所给句子相互印证。

【点评】⑴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和概括可围绕以下两点来进行:①中心论点必须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概括必须全面、正确、鲜明。②从论点提出的位置来判定中心论点。如:文章标题;文章正文开头第一句话;文章正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文章主体部分,先做一定的论述,再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

⑵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⑶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⑸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赓续①汉字音韵之美

桂从路

①最近,一篇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发现,小

时候被语文老师改正的错误读音,如今却得到“认证”。对此,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②说服到底念shuō fú还是shuì fú,铁骑究竟是tiě qí还是tiě jì?事实上,这些读音出现争议,并非首次。早在2016年发布第三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征求意见时,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读音就成为规范读音。除了这些日常用语中的读音改动,有些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发热议。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改为xié)、“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改为shuāi),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了韵律美感。 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形成的普通话,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流中既有河水奔腾而下,也随着支流的汇入、地势的起伏,以及地貌、气候、植被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④然而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才是河流的本质。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何其有幸,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字跨越时空的力量。 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略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更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于反复诵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关注字词读音的修改,正是因为存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

⑥进而言之,人们希望留存这些“诗眼”,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常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诗情。我们不可能要求语言一成不变,相反,更有效率、更为实用、更能容纳当下生活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应看到,在变动不居中,我们仍然需要找到接续传统的空间。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①赓续:继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修改后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 B.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完全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诗歌美感。 C.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 D.人们希望留存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是希望诗歌能多一份诗情。 (2)文章③④段为什么要写“河流”与“河床”?请简要分析。 (3)文章是怎样运用“然而”“进而”等词语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语言与民族共同文化比作“河流”与“河床”,化抽象为形象,生动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积淀的关系。

(3)文章先指出“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必然现象”,紧接着用“然而”转折,

指出应呵护语言的文化传承功能,最后用“进而”总结并确立自己的观点:语言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也要保存接续传统的空间。

【解析】【分析】(1)ACD理解正确。B 错在“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完全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因为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

(2)文章第③段“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流中既有河水奔腾而下,也随着支流的汇入、地势的起伏,以及地貌、气候、植被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由此可见,这里作者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第④段,“然而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才是河流的本质”是承接第③段河流的比喻,把民族共同文化比作河床,因此,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积淀的关系。

(3)结合文章第③④⑥段论述内容分析,第三段论述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必然现象,第④段论述应呵护语言的文化传承功能,这两段一段论述改变,一段论述传承,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的,就用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连接。“进而”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因为第⑥段总结上述两种观点并确立自己的观点:语言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也要保存接续传统的空间。 故答案为:⑴ B

⑵ 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语言与民族共同文化比作“河流”与“河床”,化抽象为形象,生动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积淀的关系。

⑶ 文章先指出“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必然现象”,紧接着用“然而”转折,指出应呵护语言的文化传承功能,最后用“进而”总结并确立自己的观点:语言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也要保存接续传统的空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要明确各个部分的论述的观点,最后再结合论证内容分析词语的运用。此题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各段论述的观点。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魏寅

①“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的话。人之伟大,正在于能够省悟人生价值与意义,时常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②觉醒之意识,铸就无悔之青春。青年马克思临近毕业、谋划前途时,决心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后来,即使陷于没钱买面包的境地,他也未曾背弃誓言。“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战争年代,青年贺龙抛弃高官厚禄,青年彭湃舍弃“乌鸦都飞不过”的万贯田产,皆因“主义”而义无反顾。有了精神的觉醒,一个人就不难做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就能够从高尚工作中收获快乐,在舍我其谁中成就大写人生。

③然而,“觉醒”并不会自动到来。对青年人而言,倘若在应该觉醒的年纪没有觉醒,就难免遭遇内心的“苦闷”。今天,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企,一些青年人,或是被房子、车子、票子等压得喘不过气来,常感喟人生与梦想之间的“断层”;或是被富足生活、安定环境麻醉了精神,变得满足现状、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或是被“失意人的牢骚话、悲观者的厌世谈、讽刺家的夸张语”干扰,消解了奋斗的意志、向上的劲头。青春并非完全由年龄来界定,如果思想守旧、精神困顿、心灵迷失,即便年纪轻轻,也可能暮气沉沉。倘若如此,又怎能燃旺生命之火,成就不凡人生?

④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觉醒”堪称关键变量。觉醒了的青年,就如鲁迅所说,“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即使处于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反之,如果“立在人生的旁边”迷迷糊糊、蹉跎度日,难免会虚掷稍纵即逝的青春韶华,最终遗憾一生。不觉醒,不仅难以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青春。

⑤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向青春致敬的青年。在“鸟比人多”的孤独小岛上,青年突击队队员奋战在海事工作一线,时刻准备战风斗浪、抢险救援,他们没有一丝怨言;在边陲的“生死路”上,边防连官兵守卫在祖国边境线,常年穿越冰河和雪山进行巡逻,他们笑对万险千难;在灾情紧急的火场中,消防战士向着最危险的地方探索,用背影完成一次次“最美的逆行”,他们总是奋不顾身……是青年,就理当如此:少一些望洋兴叹的徒劳,多一些直挂云帆的勇气;少一些“关我何事”的冷漠,多一些“匹夫有责”的担当。真正把“为什么而活”想明白、想透彻,青年才能奏出雄壮、优美、高亢的青春之歌。 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以“不可一日无觉醒”警策自己,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青年一代必将在伟大的时代赢得更加出彩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⑤段举青年突击队、边防连官兵、消防战士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你身边是否也有一些同学不够“觉醒”?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答案】 (1)①青年应该用觉醒意识铸就璀璨青春。(意对即可)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

(2)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一些年轻人没有觉醒意识、精神迷失的状态,增强了文章节奏和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3)示例:我身边个别同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攀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