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下载本文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 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研究

中期评估

资 料

一、发表论文目录

姓 名 刘宏友 覃业松 陈琼 欧阳友雄 李德明 邬春平 周瑾 论文名称 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对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探析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途径 关于民主治班的实践与思考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心理教育 欣赏学生,给予学生爱的教育 级 别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市级 省级 时 间 07年第9期 07年第3期 07年1月 05年11月 06年6月 06年12月 07年7月 刊物名称(颁奖部门) 《当代教育论坛》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8卷第2期 《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第459期 学习方法报第317期 当代教育论坛第66期 常德日报第5422期 《吉首大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 二、论文

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 刘宏友

中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理特点,不仅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也存在着群体上的共性。由于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间断,导致了中学地理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的下降,还由于部分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方法的死板,以及教学目标评价的单一,导致许多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考试感到厌倦并由此产生紧张的情绪、畏惧学习的心态,以及注意力分散等心理障碍,这些都亟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我调节。因此,中学地理教师要认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摸清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采取适合的应对策略,克服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和地理综合素质: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非智力性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一)学习动机特点

中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是学生个体发展和维持其地理学习行为的一种心理状况。由于受中学生的情绪、意志、爱好以及家庭期望、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影响、导致中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差异很大,其中有远大志向激励下的“主动型”,受偏科影响的“被动型”,以及被家长逼出来的“应付型”等。不同的地理学习动机可以形成明显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价值观”。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行军打仗、商业贸易、国际交往、居家旅游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述学习地理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从科学、生活、文化、美学等方面理解地理学科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兴趣特点

受传统地理教学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就是“死记硬背”,而且由于部分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教法呆板、语言生硬,更加重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厌倦心理,从而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是每一个地理教师应尽的义务,主要策略有:

1.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地理教师要精心准备,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对地理课“一见钟情”;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地图旅行、地理手抄报等方法,让学生对地理课始终有一种新鲜感;还要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简单的地理现象分析,总结出复杂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2.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兴趣迁移。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的关键。事实上,很多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常常因为师生感情而转移,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努力改变师生的从属关系,在尊重、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三)意志品质特点

地理学科的内容尽管趣味性很强,但学生普遍感到很难学。如初中地理教材的地图、气候,高中地理的地球运动、天气和气候、洋流成因和分布、地壳运动等、人文地理知识记忆的内容又很多,因为学不懂、记不住、考试成绩长期不理想,于是学生就产生了焦急、畏惧心理,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耐心。意志品质中的目的性、坚韧性、自制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还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和考试题,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

二、中学生地理学习的智力性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一)思维能力特点

中学生地理学习思维差别表现在学生的年龄差异和性别上。从年龄看,初中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初中学生即使有直观教具的支持,在学习地图、时区、日界线、等高线等知识时也会产生心理障碍。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空间知觉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但在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上仍不很成熟,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仍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趋向成熟。从性别差异上看,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善于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学习地理,而女生形象思维能力与记忆力较强,在对不同地理事物、地理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时,女生的系统性和仔细程度强于男生。当今高考地理试题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策略有: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在形象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利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识图、读图、用图,在头脑中建立稳定而完整的表象,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原料,激发好奇心,克服地理学习的知识障碍和心理障碍。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发现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观察天文、气象、水文、调查工农业布局、环境污染等。

(二)记忆能力特点

中学生记忆能力差异主要反映在男女性别差异上。男生理解记忆、抽象记忆能力较强,如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方面优于女生。而女生的机械记忆、形象记忆较强,如对地理事实的记忆优于男生。提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记忆能力的主要策略有:

1.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如在学习中国政区时,教师要把各省的开头描述成各种具体的形象,并在他们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2.构建知识网络。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把众多地理知识加以综合概括、整理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提取。

3.创新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老师都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很多可贵的记忆方法。有口诀、歌谣、谐音记忆法等。如北美五大湖从东往西依次是安大略湖、伊利湖、休伦湖、密歇根湖、苏必利尔湖,可以用谐音“俺一体秘书”记忆。

(三)观察能力特点

中学生较之儿童时代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方面有了很大发展,持续性和概括性也有很大提高,但他们毕竟处在心理的发展阶段,存在着粗心、意志薄弱、易受不良情绪和旧经验干扰等。男女观察能力也有差别、男生喜欢探索自然地理的各种事物,喜欢摆弄地球仪、矿物标本等,而女生则喜欢记忆性强的人文地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策略有:

1.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地理事物。教师要设计好观察的内容、方法,明确观察目的,再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全面观察、记录和比较分析。如学习“等高线”时,由于知识很抽象,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如果教师把学生带到野外,指导学生实地观察山谷、山脊、鞍部等地形特征的差别,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要组织矿物采集、美术、摄影、地理制图等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达到能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形象概括,实现地理事物图文转换的目的。如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采集和观察,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概括地理事物特点的能力。载《史地教学研究》

对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探析

覃业松(石门县第一中学,湖南石门 415300)

摘 要: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学生的体质、智力、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身体上存在

着一些缺陷,而常规的学校体育又以“尖子生”为主要培养对象,或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因此忽视了对学校体育中这部分弱势学生的教学和指导,忽视了这部分学生自我价值的开拓与发展,在分析了这种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弱势学生;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 导致弱势学生不能正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1.1自身原因的影响

某些学生身体存在特殊性,如身材过于矮小、肥胖,生理疾患,肢残智残等先天的遗传因素缺陷,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低于正常的同龄人,在体育实践中总是落后于他人,在体育课中怕别人笑话,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在参加体育运动时表现不主动,甚至害怕上体育课。 1.2周围环境的影响

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大部分都是集体活动,而这类学生由于运动能力低下,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往往会成为集体活动的“累赘”,遭到周围同学的“嫌弃”,很难体会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加之自尊心的作用,使得他们越来越排斥体育活动,尤其排斥集体体育活动,他们即使是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也会避开同学,一个人单独锻炼。 1.3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营养,但不太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因此校园里出现了“肥胖型”或“豆芽型”的学生,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低于平均水平,有些家长自己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参与锻炼的心理。还有一些家长对体育锻炼不了解,加上看到自己孩子身体的特殊性,认为体育锻炼会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不敢让孩子过多地参加体 育锻炼。

1.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的影响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果与程序,在体育教学组织活动中,大多数都是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然而体育教学中教师上课形式呆板,教师对弱势学生没有区别对待,强制性要求他们练习难度大或者危险性动作,甚至用不良语言刺伤学生,

对完不成动作的学生进行体罚、

粗鲁责备。另外,场地器材的陈旧、缺乏安全感等等,也会导致弱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害怕的心理,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

1.5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影响

体育作为德、智、体的一部分,是每个学生综合测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和班主任在测评的时候都会排斥这部分学生,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他们的体育成绩都不可能达到优秀,因而测评也就不能优秀,这会极大的影响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体育合格标准》实施以后,体育成绩是否达标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升学,这无疑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个巨大 的打击。

以上各因素严重制约了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走访得知,其实大多数弱势学生是愿意和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是他们的生理上的特殊性以及各方面给他们的压力,在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使得本来就自卑、自弃的他们对体育锻炼更加望而却步,他们不能、不愿,甚至不敢与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使得弱势群体变得更加弱势。

2 帮助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体育锻炼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它对于身体处于发育期的学生来说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51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指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除此之外,帮助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2.1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实现是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现行的教育教学法规以及由上至下各学校体育管理部门都要求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享有体育锻炼的权力,这是我国教育的性质和制度所规定的,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所决定的。弱势学生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对象,他们有权力像其他学生一样获得正规和正常的教育。 2.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学校体育课是引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是引导学生健康爱好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手段。对这些弱势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多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学会如何锻炼,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觉参与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毫无疑问,对这些弱势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进行一定量的体育锻炼,以及体育保健、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改善体质状况,提高健康水平,塑造良好的体型。 2.3克服自卑,恢复自信,健康心理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这些弱势学生忘掉自己的特殊性,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克服自卑、自弃和恐惧的心理;由于他们身体的特殊性,在这些学生以后的生活当中,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挫折和困难,体育锻炼可以从心理上提高其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体育锻炼多是集体活动,多参加集体活动当然可以增进与他人的交流,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其社会化。 3 帮助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体育课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全过程中体会到愉快、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知、情、意、行的统一及全面发展。所以,学校体育教学应该采用多渠道帮助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3.1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体育教学当中,弱势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心理上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他们会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不想在大家面前”现丑”、“自取其辱”。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当中降低练习难度,多给予保护和帮助,多用积极语言鼓励学生,重塑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练习的热情,使其在学习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在体育教学当中,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任务、要求,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完成的。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完成一般要求的教学活动上。但是对于这部分弱势学生,教师应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因人而导,因材施教,在制定课的任务的时候就适当降低对弱势学生的要求。但是也不宜过低,而应积极引导,循序渐进。为了使他们也有信心和兴趣积极地参加锻炼。在安排某些项目练习时,可变换其所学动作的某些技术特征,如练习时间、数量、强度、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以降低练习难度来适应他们的特殊性和需要。教师在照顾好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给他们多一些指导。在分组教学时尽可能将他们分在同一组,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水平的提高与发挥,又有利于这些弱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使他们课有所练,练有所得。 另外,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也应该做到区别对待,传统的考核评价只是评定学生最后的成绩达到的程度,其弊端早没有体现个体差异,如果对弱势学生也适用这种评价,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锻炼积极性,也有失公平,

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他们的成绩考核与评价,既要考虑他们的健康水平和买际能力,又要考虑他们能够达到教学的基础要求,因为评价体育 教学效果首先是—种教育评价,即必须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评价,使其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各种变化,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持续不断地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 3.2 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选择锻炼的项目和内容

由于弱势学生的特殊性各不相同,体育老师应建立他们的健康档案,并与医务室或医院联系,共同设计出因人而异的锻炼项目和内容,在锻炼过程中,体育老师应教会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太小,则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太大则不利于健康,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弱势学生在锻炼时却不能忘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一时兴起,超过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这样就会“过犹不及”,有损健康。

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很广泛,可以这样说,身体在动就是在锻炼,所以在实践中,锻炼的项目和内容不会因他们身体的特殊性而受到大大的影响,只要肯参与,其选择的空间也很大的。如心肺功能不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慢跑、乒乓球、太极拳等强度和量都不大的项目;肥胖的学生可以选择有氧健身操、跳绳以及中等强度的球类项目等;瘦弱的学生可以选择中长跑.武术项目,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体操和形体训练。 3.3 多渠道消除其心理障碍和自卑感

据调查,弱势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多数是心理因素,其实他们也很想和别的同学—起锻炼,但他们自身的特殊性使他们形成了自卑、孤僻酌性格,害怕遭到同学的叽笑,而最终作壁上观,因此,学校、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应该经常做思想工作,倡导互帮互助,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帮助这些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和自卑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没有歧视的环境,这样,他们才会从心理上真正忘掉自己的特殊性,继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各项活动中去。

学校、班集体应通过班会、团队活动等多种集体活动教导同学们应互帮互助,消除歧视;体育老师应向他们讲解体育锻炼的意义,鼓励他们多参加锻炼;同学之间更不应该以嘲笑、嫌弃的态度对待他们,而应以热情、欢迎的态度帮助他们一起参与体育锻炼。 3.4体育锻炼中多以实质行动帮助他们 弱势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或不足,常常会在运动中遇到一些困难和不便,对于正常人来说也许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尽其所能也难以逾越,所以,教师和同学除了帮助他们战胜自卑、获得自信外,还应多以实质行动帮助他们参与到运动中去,弱势学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弱势学生,他们在运动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大多采取逃避的态度。例如肥胖的学生参加跳绳运动,在他逃避的时候,教师应该多以鼓励的态度支持,同学为了消除其自卑和怕“出丑”的心理,都积极主动来与其一起跳绳,这样,这位弱势学生很快就会融人其中,而且在以后的运动当中也会表现得积极,教师可以针对弱势学生的特殊性给予特别的“关照”,每人安排1—2个合适的同学在课后帮助他们,结成“对子”,开展“一帮一”,利用晨练,课后和课间时间,多给予保护和帮助,在技术上进行辅导,在心理上给予鼓励,由于是同学,教与学,帮与带均较自然,有利于消除差生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同时也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促进同学团结,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体育成绩。

3.5家庭和社会配合,培养其自觉锻炼的习惯

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应该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动员,才能真正帮助弱势学生加入到正常的锻炼群体中去,并逐步培养其自觉锻炼、终身锻炼的习惯,教师应根据弱势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布置课外体育作业,如跳绳、太极拳、哑铃练习等,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端正家长的思想,共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家长也应该多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条件的还应该多陪孩子一起练习,这样从心理上更能够给孩子以鼓励和勇气,给弱势学生一个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社会责无旁贷,而且社会的影响力会更大,社会必须与家庭和学校联合起来,为弱势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没有歧视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才更有信心,更有勇气,锻炼的效果也才会更好。 4 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肥胖、瘦弱、肢残、智残等弱势学生,他们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弱视群体,但是,体育锻炼对于他们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体育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使他们在“战略”上忘掉自己的特殊性,以正常人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战术”上重视自己的特殊性,在体育锻炼中学会自我调控,最终达到强身健体和学会如何强身健体的方法的目的。 4.2建议

(1)在各级各类学校都会有弱势学生的存在,体育教师应该正视他们的存在,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