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中的指导意义 下载本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中的指导意义

摘要:科学、技术、工程的进步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各种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给全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诸如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为了解决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环境工程应运而生。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工程的发展如何循序渐进,除了保证科学和技术力量的注入,还需要有正确的哲学观的引导。本文从工程师角度和工程技术角度分别简述了自然辩证法在环境工程中的指导意义,并对环境工程师的培养和环境工程技术发展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哲学观;环境工程;自然辩证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工程大发展的世纪,人们亲眼目睹并亲身享受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文明成果,但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各种伴生的生态和环境灾害。自然辩证法早就指出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人们也从各种各样鲜活的例子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一观点,但是百年以来谋求人类社会发展与保持自然环境稳定之间的矛盾却从来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演越烈。人们急切地需要一门新的科学,进行社会发展和环境稳定及治理方面的研究。

环境工程(学)就是人们在寻求环境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累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合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科学,它是专门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同以往的任何一门科学相比,环境工程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得最为紧密:它一方面具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谋求良好条件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综合体,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环境工程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一般工程的显著特点,是人类在社会需求的驱使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同时,环境工程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的觉醒,虽然目前环境工程的最大实践是在污染源的治理方面,但人们更多追求的是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工程的构成,包含主体和客体两大部分。主体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人,或称为(环境)工程师;而客体则是与环境保护和治理有关的各种科学技术及工程实践活动 。自然辩证法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指导作用。

一、环境工程师和自然辩证法

所谓工程师,是专门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一类群体,是科学、技术和工程付诸实践的主体要素。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工程师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就没有相应的技术成果的产生。同样的,环境工程师就是利用与环境工程有关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为社会

发展谋福利的一群人,是在人类社会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群体。

环境工程师不是历来就有的一个概念,而是随着环境工程的发展而逐渐清晰和为人所知的。当然,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也是工程师不断进行实践活动的历程,工程师的能动作用不断推进环境工程的发展,而环境工程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从事这一事业的人员的数量。所以,工程师与环境工程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既然在环境工程中,工程师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对工程师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工程师无论进行何种实践活动,都是具有功利性的,这是由功利主义价值观决定的内容。英国学者戈德·斯密斯在著作《科学的科学》一书中充分肯定了技术的功利性。为了实现技术的功利性目的,工程师一直以来被精心地教育成在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实效性、有逻辑性、有理性、有判断力和有系统观念,这些都是有用的,而且是绝对必须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功利主义者。工程师的功利观既有为人类谋福利的“大我”功利动机,也有个人谋求生计、牟利发财的“小我”功利动机。工程师正是在这些功利动机的驱使和支配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智慧、经验和技巧,来实现技术的某种实用或有用性目的的。

马克斯·韦伯曾经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过:“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工程师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了注重名利观、崇尚实践能力观和追求技术效率观,过分表达自己的实践能力,因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工程受到社会的赞誉而感到快乐、自豪和有成就感,为了提高效率而将技术无限放大。工程师的这种价值观,很容易使他们忽视技术的负面效应,回避对生态环境应有的关怀,结果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不断涌现,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当然,并不是说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工程师的责任,但工程师毕竟与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不同,他们不是与人,而是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工程活动比其他职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大得多。所以,迫切地需要对工程师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修正和改造。

为此,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环境意识的概念,并逐渐发展出环境理论学这一崭新的科学。所谓环境意识,其实古已有之,不过从未像现在这么明确地被人们所重视。虽然对于环境意识的概念,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体说来,环境素养应包含下列含义:

1. 对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

2. 尊敬自然环境的态度,关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3. 了解自然系统如何运行的知识,以及社会系统如何干扰自然系。

4. 了解各种(地方的、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和全球的)环境相关的问题。

5. 能使用第一手或第二手的信息来源,通过分析、合成和评价环境问题信息,并根据事实或个人价值 评价环境问题。

6. 全力投入,主动地、负责地去解决环境问题。 7. 具有补救环境问题的策略知识、

8. 具有技能,发展实施相关策略和制定计划以补救环境问题。 9. 主动参与各阶层的工作以解决环境问题。

在此基础上确立起来的环境伦理学,认为我们人类整体(包括每一个成员)应该也必须把自然环境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对其负有伦理责任。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环境伦理学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同,工程师作为人类整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与自然环境接触最为频繁和紧密的一部分,更应该对自然环境负有伦理责任。对环境工程师的教育和培养,应该从传统的功利主义观中跳脱出来,这并不是否定技术的功利性,而是要求工程师在进行实践活动时,除了以实现技术的功利性为目的,还要保持相当的环境素养好环境伦理观,将爱护、关怀自然作为功利价值的一部分,在谋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对环境有利的科学和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协调,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工程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在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哲学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建立于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更加关注自然界的系统联系,更加关注自然界的复杂演化,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这就是说,环境工程的发展与应用,不仅要符合以往强调的在客观上满足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更需要满足现代自然观的要求。

首先,环境工程任何的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合理的理论基础上。这里的科学、合理,是满足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既包含前人在实践中积累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也有后人大胆的假设和创新。比如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自从1911年英国的植物学家Potter发现利用微生物可以发电以来,这一技术一直被用来生产电能,应用受到了限制;后来一大批研究者发现,如果利用有机废水作为微生物的养料,则不仅可以生产电能,还可以同时处理废水,一举两得,具有将废水处理从单纯的耗能变为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的巨大潜力。

当然,环境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满足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以往的理论提出质疑和改进,这是由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所决定的。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本生是按照一定的理论预期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它试图告诉人们世界是怎么样的。但是由于人类认识本身的局限性,这种探索结果可能会出错。在一定历史时期被人们所接受的科学理论,在其后的发展中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从而遭到淘汰。允许科学出错,恰恰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它鼓励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即使这种探索被以后的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但也不能否认其在科学发展中的价值。拉瓦锡的氧化学说证明了燃素说的错误,但并没有否认燃素说在化学发展中曾经起过的积极作用。环境工程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科学的这一特点,积极向未知领域进军,不断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改进现有的技术手段,将环境工程推向更节能、更能促进社会发展、更能保持环境稳定和生态平衡的道路。

其次,自然辩证法提出的现代自然观,包含自然存在观、自然演化观和自然人化观三个方面,强调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