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专题复习精品说课稿 下载本文

反比例函数专题复习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是对“中考中的反比例函数”进行复习的一节课。

对“中考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复习将涉及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反比例函数与实际问题解决。

反比例函数是中考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也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考前对反比例函数的系统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中考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复习不仅要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全面复习,而且还要涉及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三角形等综合问题,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在中考中的应对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能够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掌握和应用,将数形结合的思想传输给学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反比例函数与其它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得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

2、难点: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应用 三、说教法、学法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中考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复习教学将采用提问,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的、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

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解题方法的及时总结和归纳,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再回顾总结,最后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能够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反比例函数与其它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得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1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

2、难点: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1、下面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81?1 y??xy?y?4x?5xy?x 83回顾: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等价形式: , 。

巩固训练:

2y?(m?1)xm?2是反比例函数,则m= 2.当函数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53.函数 y?的图象在第______象限,当x<0时, y随x的增大而______ . x

m?2y?4、函数 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m的取值范围是_____.在每个象限内,y随x

x的增大而 。 回顾:

y?5x反比例函数 y?k(k?0)x k<0 y O x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k的符号 k>0 y O x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图像 性质 巩固训练:

25、已知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 y= 图象上的两点,且x1<x2<0 , 则y1

xy2(填“>”或“<”)

2x

2

6、已知A(2,y1),B(3,y2)是反比例函数y= 图象上的两点,且x1 <0<x2, 则y1 _y2 (填“>”或“<”).

(教师总结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

y7、如图,点P是反比例函数

y=12x图象上的一点, 过点P分别向x

p轴、y轴作垂线,则阴影部分面积是__________

NoxMy?回顾:过反比例函数的垂线S=PM?PN=

k(k?0)x图像上任一点P作x轴、y轴

PMON

的面积

PM,PN,则所得的矩形

y?x?xy。

?y?k,?xy?k,S?kx。

巩固训练:

8、点A和点B在反比例函数上且线段AB经过点O,过点A、B分别作直线AC、BC平行于Y轴和X轴,两直线交于点C,则S⊿ABC的面积=__ _

四、反 比 例 函 数 的 应 用

k9. 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 与反比例函数交于M(2,m)、y?y?ax?bxN(-1,-4)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根据图象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1,-4)N 巩固训练:

y=12

x

M(2,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