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简史选修课考试复习提纲 新版 下载本文

名词解释5X6

卑弥呼

古代日本邪马台国的女王。她是在三国志所载和曹魏往来甚密的倭女王,能使鬼道,以妖惑众,年长不嫁。汉桓灵年间,倭国大乱,男主不能服众 《三国群英传7》中的卑弥呼,而卑弥呼以鬼道平定内乱登上 王位,时年17岁。卑弥呼不参与政事,有男弟佐治国。女王居住深宫,仅由一男子出入供奉饮食,有侍婢千人常在其左右。弥生时代日本列岛大小诸侯国30多个,卑弥呼女王为了巩固邪马台政权花费巨大代价交接曹魏,曹魏封女王为“亲魏倭王”,授其金印。卑弥呼女王在位七十余年,于九十多岁高龄去世。死后大作冢,四周长百馀步,殉葬奴婢百人。 圣德太子改革

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为位十二阶,以整顿朝廷贵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强朝廷纲纪。第二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同时号召“笃敬三宝”(佛、法、僧),崇尚佛教,在全国修建许多寺院。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积极摄取大陆文化。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还在外交政策上实行了重要改革。607年,派遣小野妹子为谴隋使,谋求和隋建立 对等的外交关系。 应仁之乱

应仁之乱(1467年─1477年,应仁元年—文明9年)是日本室町时代的8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任期间的一次内乱。幕府管领的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有名守护大名的争斗。 战国大名

战国大名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封建主。战国时期(1467——1573),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1573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 参觐交代

日本江户幕府严密控制各地大名(藩国统治者)的重要措施。规定各地大名要在一定期间轮流来江户参觐,又称参 勤交代。大名参觐主君始见于战国时代,关原之战后,各地大名为取悦德川氏,蜂拥至江户表示忠诚,德川家康为笼络他们而赐以宅地,供其建造邸宅安置妻室。 镰仓幕府 镰仓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幕府在镰仓成立,终于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经历149年。,其建立者是武将源赖朝,他于日本平安王朝的末期打败了贵族阶级的实权派平清盛一族,并逼迫在源平之战中为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兄弟源义经自杀,达到了自己一手遮天的目的。源平会战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 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公武合体运动

幕府末期试图与朝廷的传统权威相结合,改组和加强行将崩溃的幕藩体制的政治运动。这种

思想早在国学和水户学中就已出现,但在面临外来压迫的危机下才形成具体的实际政治运动。公,指朝廷;武,指幕府或强藩。公武合体运动,有以幕府为中心的,也有以强藩为中心的。这两种公武合体运动一方面与尊攘运动矛盾交错,同时在它们之间也相互进行较量。 岩仓使节团

岩仓使节团以右大臣外务卿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以大久保利通(大藏卿)、木户孝允(参议)、伊藤博文(工部大辅)、山口尚方(外务少辅)为副使,共48人,另有50多名留学生随行。这些成员都是王政复古明治维新的主力军,大多为萨长藩的开明武士,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还都是维新三杰(另一人是西乡隆盛),后来他们归来战胜留守派,大力推进维新立宪,岩仓具视做了日本的太政大臣,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都做了日本首相。 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 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天皇机关说

天皇机关说是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下被确立的宪法学说。统治权在作为法人的国家手中,天皇作为其最高机关,在以内阁为首的其他机关的辅佐下行使统治权。该学说是在德国的公法学者耶利内克所代表的国家法人说的基础上形成。 洛克希德贿赂事件

洛克希德事件,发生于1976年与昭和电工事件、造船丑闻事件、里库路特事件并称日本战后四大丑闻事件。然而洛克希德事件并不是由日本司法机关发现的,而是始于1976年2月爆发在美国的洛克西德公司行贿案。洛克西德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和军火供应商之一,该公司主要是依靠行贿打开国外市场的,因此,美国的许多飞机制造商向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跨国公司小组进行了举报。 旧金山体制

1951年9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52个国家参加。9月8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会上,苏联等国质疑和约草案,但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根据《旧金山和约》,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上述条约和协定的签署,虽然在法律上承认了日本的独立地位,但事实上,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牢牢地控制着日本,日本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日本1961~1970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意指在一个相对确定、较短的时期内,通过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方案。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 战后政治总决算

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即对战后日本的国内国际政治进行总结;改变国民政治意识,去掉战败国的阴影;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核心,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简答(2X15)

简述圣德太子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背景

圣德太子执政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朝鲜半岛上新罗强大起来,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地域。 内容

1.划定冠位12阶 2.制定17条宪法 3.提倡佛教 4.恢复中日邦交 5、编纂史书 影响

圣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在贵族中间打下了皇权思想的烙印,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给中小贵族授与冠位等形式,培养了人才,所以说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极不彻底的。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仅在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级贵族中实行。17条宪法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更主要的是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症结的部民制,所以削弱氏姓贵族势力,提高皇权是极为有限的,更不可能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挽救社会危机。

简述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与主要政策。 历史背景

1.幕府统治的危机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同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2.黑船冲击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3.改革派的建立

幕府末期,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主要政策

1、政治方面(1)废藩置县(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方面(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3、军事改革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