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缺乏真实性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精品文档资料 下载本文

评缺乏真实性的《我的团长我的团》

有评论说,“它让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出现了‘零点首播黄金档重播’‘滚动播出’等奇怪现象;它注定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它,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尽管好评很多,然而我要说,它所讲述的是一个看似真实却谬之千里的,不真实的“国军”入缅作战故事,一部典型的用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思维和想象,嫁接到“国军”身上的虚假故事。 一、对中国士兵真正的形象个性的随意编造

《狼毒花》《亮剑》两剧之中,主人公具有一些流民,甚至流氓习气,但主流是一种勇敢精神,阳刚之气,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认可。不幸的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完全把流氓习气、涣散、怕死、欺骗、自私、愚昧、没有精神和灵魂,这些丑陋弱点当成士兵的本性和特质,通篇渲染,仿佛这就是真实。 如果我们给该剧中的士兵甚至军官一个评价的话。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些没有理想和热情。有的只是逃生,通过暴力和欺骗谋官、求财,追女人的乌合之众。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绰号:北平人孟烦了、上海人阿译、东北大兵迷龙,还有要麻、豆饼、蛇屁股、康丫、兽医郝大叔和湖南人不辣,对了,还有那个外号“死啦死啦”(龙文章),这哪里是军人,分明是市井之徒。

让我们再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龙文章(绰号“死啦死啦”)

骗着哄着大伙边打边退,是为了圆他的带兵梦和求生,为此,他什么都敢做。他敢违抗军令,劫出孟烦了,敢欺骗大家甚至敢欺骗上级指挥官。他甚至跪下来恳求美国人麦克鲁留下来,目的只是美国人能教他的弟兄们如何在战场上活命。

东北大兵迷龙,贪财,好女人,喜欢用拳头征服同伴,打了那么多年仗,居然直到他在森林中搏杀了几个日本鬼子后自己才目瞪口呆,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真的可以打鬼子了。 “九一八”是哪一年?宛平城里的东北将士奋起反击的战斗中,东北抗联顽强抗击的队伍里,有多少敢想敢干的东北军人身影?抗战四年了,一个东北人认识到了“居然真的可以打鬼子了”!这是一种欣慰,还是一种悲哀?或者说,这是“创作者”强加的一种悲哀。

剧中描写,迷龙在撤退途中捡了一辆满是辎重的车子,逃命途中还不忘找个老婆,为了一笔交易,迷龙仰脖把二斤白酒灌了下去。还有,整天地对同伴叫骂、吼叫。创作者表现的是一个正规军军人吗?

那个孟烦了,躲在一棵树下,热泪纵横地读着信,哭得痛快淋漓,感觉自己还是一只有家的流浪犬。为了阻止老教授(孟烦了的父亲)带着书走,他情急之下拿枪顶着他老爸骂了句“你大爷”。

还有那个阿译,有报国热情,却胆小如鼠,大概是按照“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塑造的,真是天才的想象。在热情和责任心支

配下的学生,你觉得会怎么做?请把思维放到当时的环境下去思考。

最不可理解的是,惟一一个要为死去的兄弟报仇的勇敢的年轻人董刀,剧中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丧门星,没有合理的解释。只是为吸引观众的耳目。

真理和谬论只隔着一张纸,导演康洪雷追求所谓的更真实,却走向了反面。影视剧的创作决不能离开历史的大背景,离开事物的主流。

二、特定的历史时段,民族危亡的窘境已经激起了人民救国的热情

人缅远征是1942年,那已是全面抗战进入第四个年头,国民政府撤到重庆已经退无可退,《中国国民党大事记》描述“……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中国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争取民族自由,保家卫国已经深入人心,热血青年纷纷奔赴战场。抗战初期的彷徨,散乱已经不复存在。事实上,如果一个民族在这个时候依然不觉醒,那么,这个民族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当时士兵(至少是主流)的觉悟决不可能像《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描述的那样,是一群只有自我,被骗上战场,被动作战,贪生怕死的地痞无赖。事实上,许多热血青年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了抗战。在一些乡村,弟兄俩在抽丁时还出现了争着去当兵的以前少有的现象。战后,许多幸存的士兵说“看到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