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必做题)习题库答案[1](1) 下载本文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

1.为什么要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分析公共经济问题?

答:公共经济问题主要涉及公共产品生产与发展及其由谁生产,生产多少和公共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在研究公共经济问题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人为经济人。而经济人的行为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人们的基本行为动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分析公共经济问题时需要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2.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架构包括那些基本元素? 答: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包括: 第一是“基本假设”。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人们对福利标准判断的主观性的假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假设、政府职能随经济增量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等等。第二是一些概念,如: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福利、效率等。第三是“特定理论”。第四是有效的“检验方法”。

3.帕累托原理有哪三方面内容? 答:帕累托原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1).交换的帕累托最佳条件;(2).生产的帕累托最佳条件;(3).产品替代的帕累托最佳条件。

4.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可通过哪些途径降低代理成本。

答:为降低代理成本,委托人可以通过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行为的密切监督来约束代理人的那些有悖于委托人利益的活动。通过经理劳务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约束。利用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约束。利用资本市场的竞争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约束;资本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它的主要形式是接管。 第二章

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1.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有哪些?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为:(1).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主要是指矿产、森林、水源、空气环境等的分配问题。(2).交易费用问题。广义地讲交易费用包括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和商品买卖之间的交易费用等。(3).教育滞后。(4).国民健康问题。(5).公共安全问题。

2.从产品的社会性质不同可以划分哪几类不同的产品?并说明它们的生产主体分别为谁。

答:按社会性质来分,可将产品分为(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公众所必须使用,且社会每一成员对这一产品的使用不会导致其他个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一产品在产权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具体地说,作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点:即所有权上的非排它性和消费过程中的非竞争性。其生产主体主要为政府部门(2).私人产品。私人产品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是具有产权明确而又可分割的特性。私人产品具有两个特征:所有权上的排他性;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即该产品不能公共消费,某个社会成员消费它以后其他人员就难以无偿消费。其生产主体主要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产商(3).准公共产品。只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中的某一个特性,即该产品既具有非排他性,又有竞争性;或既有非竞争性,又有排他性。不能单一地用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性质可以说明的,我们称这类产品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生产,一般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国家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或者说让私人部门来生产,由政府给予经济上的补贴。

3.在什么情况下政府能生产私人产品?

答:一是为了限制该产品的使用量,使稀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稀缺性表明需要对某些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私人部门有可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掠夺式地使用稀缺资源,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另一个是为了打破垄断,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政府应该介入到私人产品的生产中来。在这两种情况下政府是可以生产私人产品的。

4.分析“生产主体错位”所造成的后果。

答:虽然政府并不是绝对不能生产私人产品,厂商也并非不会生产公共产品,但一般而言,政府生产私人产品会存在委托代理的风险,难以处理好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离、经营者与企业利益分离、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分离等问题;而私人(厂商)生产公共产品存在收费困难,投资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等问题。如果要厂商生产公共产品,为此往往要寻求政策保护,获得准政府的地位,产生企业行为政府化,才能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那样又会危及到其他部门的利益,甚至他们的生存与发展。

5.试分析说明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答:市场失灵的表现:(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平。这是因为市场运作要遵循资本与效率原则,资本与效率原则又存在“马太效应”。这可以说是市场势力正常的作用造成的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公平。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往往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是资本效率对社会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收入与财富分配

1

的拉大,这样拉大又会由于影响消费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 (2).“外部效应”问题。负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只要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不一致,就存在着某种负外部效应。(3).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竞争失败是因为竞争的条件在不断发生改变,一方面产品之间总是有差别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资本规模的扩大与交通费用等交易成本的增大,也往往阻碍着资源的自由转移。促进规模扩大的因素有:技术进步;市场扩大;企业为获得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而进行的横向与纵向的合并。这一切都会导致竞争的失败。自由竞争导致的生产规模扩大,少数企业对市场占有份额的增加,政府出于保护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对国内企业因规模扩大而可能导致的垄断采取暧昧态度,都对垄断的形成起着刺激作用。垄断会导致较高的价格,较低的产量和垄断者额外的利润。垄断本身抑制了竞争,损失了社会经济福利,垄断是一种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4).失业问题。失业是自由竞争和市场失灵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按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充分就业(意指在某一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得到了就业)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才能达到,而经济繁荣则取决于投资,当储蓄不能被投资所吸收时,会造成经济衰退出现大量的失业。储蓄所以不能被投资所吸收,是因为当投资增加时,其边际生产率(边际生产率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追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和边际效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国民收入的增长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储畜又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凯恩斯的结论是在市场无法使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时,就需要有政府承担起投资的职能,以保证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但事实上政府的投资行为与市场对解决失业的信号和需要是无法达到一致的,失业也就难以避免。马克思更多地将失业看作是一种社会制度的结果,因为资本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进行积累,有机构成提高,机器排斥工人劳动,产生失业。(5).公共产品与搭便车。从市场效率出发,厂商是不愿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这一点。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条件,许多公共产品的生产能为厂商减少必要支出,而一般人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由他人来提供公共产品,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使投资得不到回报,私人部门不愿生产这类产品,出现长期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6).消费者的合理无知(包括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的无知)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完全尊重消费者的自身决策,但消费者的自身决策又取决于获得的信息状况。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要想获得信息就要支付昂贵的代价。信息费用昂贵往往导致消费者决策失误和市场配置效率的下降。(7).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市场调整有一个“时滞效应”,即市场经济的滞后性、事后性与自发性。市场经济的自发规律可以对经济活动起到调节作用,但这一过程太长,就会产生滞后,造成资源的种种浪费。一个产品是属于无效产品还是有效产品,难以让市场在做了试验以后再加以甄别,那样就会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而自发的市场活动是不可能通过自身的运作来达到经济结构的比例性和计划性的。(8).区域经济协调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市场是难以解决的 7.试阐释“公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源”的解释

答:导致公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源主要为以下几方面:(1)集体行为的动机。由于政府企业不必关心破产、也不考虑竞争。前者使企业没有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动机;后者使企业缺乏创新、进步的动机。(2)个人动机。公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如私人企业那样与利润息息相关。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另一个不同是对雇员使用权的限制。一般在公有企业被解雇的情形很少发生,这种没有潜在雇员候选者挑战的极具保险性的工作曾被认为是公有企业的一大优越性,但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一些人不思进取的根源。公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由行政部门委派,这导致任人唯亲之风泛滥,并使他免受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同时也给那些滥竽充数者以保护伞。(3)公有企业的官僚行为公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相类似,充满了官僚气息(4)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制度原因。第一,公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严重削弱。第二,主管部门繁多,职责不明确。第三,对公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政治化的明显倾向。 第三章 1.

公共产品的供给

在没有获准政府地位的情况下,私人部门是否一定不会生产公共产品?

答:在没有获准政府地位的情况下,私人部门也存在生产公共产品的情况。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厂商生产公共产品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一些厂商在经济领域有了成就要回报社会,这成了部分厂商的一个心愿,当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自身的生产和消费都需要缓冲的时候,将一部分或一些盈利外溢于社会,既可获得好名声,赢得人们的尊重,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又不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二是间接服务于经济利益,但这种经济利益并不具有可预见性或称必然性,只能说可为经济利益的获得作一些铺垫。对厂产而言能产生经济效益最好,没有经济效益也无伤大雅。三是为企业未来服务,到学校设奖学金、奖教金,免费为大中专学生建实验基地,资助在企业建博士后流动站,并与个人签订今后科研成果转让协议、人才流动的协议等。这些活动总体来说既不一定能产生经济利益,但也有可能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利。

2

2.

企业(产商)行为政府化的含义及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企业行为政府化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是企业在竞争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地采用政府行为。一些企业扮演着双重角色,一般情况下它们以市场行为对付竞争者和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在此法难以成功时,它们通过其地位和关系以高一级政府出面干预经济活动,保护其利益。第二是企业本身拥有许多政府职能,实现企业的准政府化。这些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如下问题:(1)企业之间竞争不平等。(2)复杂化了企业、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3)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4)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

为什么要对公共产品供给价格实行管理?

答: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实行管理是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当然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远远多于公共产品生产这个范畴。政府对价格的管理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对公共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管制;二是对于某些国家税收重要来源产品的价格管制;三是作为产业政策的一部分的价格管理;四是稳定经济为目的的价格控制,特别是为稳定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价格而进行的控制,而对公共产品的价格管理是政府调控价格的基本内容。 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答: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这种供给局面是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及制度背景的。首先,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不合理。长期以来实行我国奉行的“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城市的市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品,其供给进入公共财政体制。而农民除了缴纳农业税及附加,还得为其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支付各种费用,如“三提五统”等,其供给进入制度外财政,即农民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成本分摊,而不是由政府统一从强制性税收中进行安排。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方面,导致各级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保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村地区,向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平也缺少严肃的法律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即使具有提供公共品的愿望,但体制分配造成的财力缺乏也成为最大的资金约束。其次,源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对于纯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存在着搭便车,使消费者隐瞒自己的偏好以逃避税负的可能性,因此,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期望借助于公民投票选举的政治过程来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是不可能的。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则偏离了农民的偏好,产生了无效率的结果。第三、源于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实行分税制后,财权逐渐向中央及省政府集中,而事权却逐级下放,一些本应由中央及省政府供给的纯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等,却下放到乡镇一级,加重了乡镇的负担。而乡政府由于乡镇本身财源有限,主要依靠农业税收及中央转移支付,但负担的事务(财政支出)却远远超过收入。乡政府财力有限,只好把费用转嫁到了农民头上,财权向中央省政府逐渐集中而政府机构改革未能同步跟进。第四,源于公共产品不合理的筹资机制。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后,我国对农民实行的是既收税又收费的制度和政策。税费并存的状况,除造成了农民负担重以外,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提出的几点意见:要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供给机制,城乡不同的税费机制,要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 探索基层政权改革,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组织保障 ,在法律方面加强立法,强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保障,具体如下:(1).理顺各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做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2).积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3).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4).划清责任、精简机构。要明确划分基层政府和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各级政府作为政府公共权力的化身,负有供给公共产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乡村事务,责任应明晰,同时,精简乡镇政府机构,逐步将乡镇政府变成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改变乡镇政府在内的基层政权组织由于队伍过大、造成成本过高、效率过低的问题及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提供和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能力。建立村民对公共产品偏好的需求表达机制,使农民有发言权,能真正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而不是长期被排斥在决策之外。(5).抓紧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和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法规。

第四章 公共选择

1. 公共选择有哪些主要准则?

答:公共选择的准则(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3).适用帕累托最优原理(4).所要做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5).不存在个人独裁。

2. 阿罗悖论及其求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