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陕西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感受身边文化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陕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假如有一些外国的中学生来到我们陕西,你们能不能给他们介绍一些我们中国或者陕西的传统文化呢? 学生回答。
教师引出“陕西八大怪”,学生可以谈谈自己的认识。 【设计意图】
导入从同学们所处的环境入手,引导同学们回味生活,关注生活世界。从本地资源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请同学们浏览书本,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继承的四种形式。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那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统称为传统文化。(创设情境)刚才讲到今天有一群外国中学生来陕西,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介绍中国和陕西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分四组分别以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为主题给外国的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和陕西,并讲出设计理由。要求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习俗---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重阳登高敬老,端午悼念屈原。陕西习俗:面条像裤带,板凳不坐蹲起来,有了辣子不吃菜,老碗小盆分不开。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教师出示上述建筑图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建筑----福建永定的土楼,老北京四合院,北京菊儿胡同。陕西建筑:米脂的窑洞,韩城的党家村,长安郭氏民宅。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福建永定的土楼,老北京四合院,米脂的窑洞,韩城的党家村。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教师出示上述建筑图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文艺:王羲之的《兰亭序》,徐悲鸿的马,京剧,黄梅戏,川剧。陕西传统文艺:陕北腰鼓,凤翔泥塑,华县皮影,长安社火。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图片,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介绍京剧的由来) 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
感受传统思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和现在中国的“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此环节为后面分析传统文化特征之相对稳定性做好了铺垫,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文化的继承性。同时通过对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由于地方文化与共性文化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学生对理论性文化知识更易产生认同感和对接认知趋势,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了人文素养。 三、学习探究,扩展知识技能
教师:通过对中国及陕西传统文化的感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1.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师生一起进行小结。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基础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的继承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疑提问)上述我们提到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旧可以保留至今呢?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2.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请学生结合前面交流的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
教师归纳: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祝福,京剧、黄梅戏、川剧、等传统曲艺,还是独具一格的泥塑、皮影、社火,都能感受到深深的秦风和浓浓的中国风。“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因为传统的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乡情,海峡两岸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就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请学生看书继续回归书本知识,落实知识目标)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设问:今天,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和古代的“贵和”思想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组探究内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