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下载本文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含义(名词解释)10苏州、12华南、12扬州简

1、人类:人类的发展或进化,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 2、个体: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3、个体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儿童的发展。

4、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

经、运动、生殖等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认识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的三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形成相互制

杨礼林所有 11

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人的发展的特点

(一)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人的器官没有片面地

为了某种行为被定向。从远古就未被特定化,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该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这也说明认识不完善的动物。

?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人的未完成性及其蕴涵的发展的潜能,充分说明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二)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

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

10/11/11/13华中论述,10天津简,12/13福建简,13扬州论,13浙江论,10/14南京简,15北京简

(一)顺序性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

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二)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阶段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阶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三)不平衡性

杨礼林所有

12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同一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男女性别差异;人的性格差异等;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辟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育人。

?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简答/论述)10/11东北简,10中山论,10青岛简,10浙

江简,15天津论,15江西论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1陕西简,13华南简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遗传素质名词解释)15福建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人类的潜能主要是人脑的潜能,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潜能主要在于它的可塑性。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一个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等。如周岁幼儿学走路,青少年身高的剧增,骨骼构造的变化等。

杨礼林所有

13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三翻六坐,十个月会喊大大”,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

?只有当人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生理条件,才学习一定的只是技能提高了可能。不能让6个月婴儿学左

路,4岁小孩学高数,这些都是徒劳的。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的功能(机体)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性格情感)上。如生理结构的差异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差异影响人才能的发展。

?这种先天的差异性,使人的后天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尽管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或改变人与人的先天差异,但由遗传而来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培养人的重点和方向。(重视优生优育的问题)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渐渐地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人的生活经验可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能力训练,就可以是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印染技

工,酿酒老工人。

总结: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益减弱。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长成什么样,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0山东论,13华南简

(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人的发展其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环境提供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客观的,儿童是不能选择的。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杨礼林所有

14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给定的环境条件部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的相互作用蕴涵着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的可能性。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

总结:?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他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的发展。

?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

?即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应该正确地认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限度。(环境决定论)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中产生并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和环境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实现。所以个体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过程中,为了解决生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始终是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己本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

?教学必须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与个性的发展。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在学生那里表现为他们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其表现形式多样: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形成、开展和转化,学习中的兴趣与努力关系的调节等等。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付出的精力,取决于他内在能动性的发挥状况。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人在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因而个体也就能够逐步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自我发展的主体。

?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

杨礼林所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