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下载本文

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第七代客观条件的成熟;另一方面是人勾勒自己未来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实现该目标的行动,并坚持为实现目的而践行,在践行中不断反思与调整个人的奋斗目标、策略和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和干扰,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总结:我们高度评价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它赋予了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人不仅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也是自我选择和自我构建的产物。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10东北简答: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对人的发展的

功能/教育对个体的作用),12山西论,13/14西南论,14华南论,14/15四川论,14/15曲阜论,15苏州简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简答/论述,如,知识的价值)14福建简

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涵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一)知识的认识价值

?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事物的特性。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他对事物的视域和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掌握认识的工具。知识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因果关系与逻

辑结果。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也就是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能见到别人见不到的事实,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

? 学生掌握知识,还意味着掌握认识的资料和资源。没有知识的资料和资源,仅凭个人直接经验,认识的发

展会非常缓慢。学而不思则殆。

(二)知识的能力价值

知识是心里操作和行为操作的认识结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经历知识的展开过程和知识的发现过程,对知识进行心里操作和行为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定型和积淀过程,就是学生心理的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三)知识的陶冶价值

主要是指知识陶冶人生智慧的价值。知识蕴涵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他们是构成人生智慧的基本

杨礼林所有

16

要素。学生经历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到以史为据的事实尺度和以人文本的价值尺度,感悟到人何以生存,为何生存,才能真正形成人的智慧,具有理想,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人。 (四)知识的实践价值

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对社会实践的有用性或时效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务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

总结:鉴于知识的多方面的价值,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主动学习,以此促进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都获得发展。知识的价值还只是一种可能价值,要将这种可能价值转化为学生的个性素质还需要经过适当的教育活动方式。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未来有关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觉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总结:总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着作用。一是遗传,他给人的生长已生理基础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二是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三是教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它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是个体能动性,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上述四个因素都是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不可以片面夸大某个因素的作用。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必须依据人的发展的具体条件与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四者的作用,使其在每个人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优化和组合,从而使个人不断获得最佳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重点章节)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7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杨礼林所有

1、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可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10苏州论,12华南简,13四川

简,14北京论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1扬州简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杨礼林所有

18

?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还不可能向社会提供任何剩余产

品,所以就不可能出现学校;古代文明社会的生产力有所发展,开始能够提供剩余产品,所以出现了学校,但其只是为少数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采用机器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因而导致学校承担培养劳动者的任务。学校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工业发展史来看,利用蒸汽机生产的时代,

要求工人具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电气生产时代,要求工人具有中等教育水平;自动化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高中和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水平。?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与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学校

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而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

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即有的部门人才紧缺,这也会严重影响生产与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在14世纪以前,

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课程,一般只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后来逐渐加入了地理和力学、物理、化学、遗传工程、海地开发、控制论、信息论等等,逐渐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如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幻灯片、录像、电脑与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产生与推广。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0聊城简,14天津简,15四川简

(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当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关系代替旧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关系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教育。因此,阶级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都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属于统治阶级构建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成为这一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者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

杨礼林所有

19

导权。

(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也是由该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的。?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如在经济政治实行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多强调集中统一;在经济政治上实行地方分权的国家,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多强调地方自主。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简答或论述)13天津简,15湖南简

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中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

教育学所讲的文化是中义的文化,即一定的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即通过传承与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概念化了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集中反映在课程上,而课程本身既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文化形式。

?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这也就是生活在经济政治制度大体相同而文化模式迥异的国家里的国民,其国民性却大相径庭、各有千秋的主要原因。

?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的模式。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崇尚德性、关注整体;

杨礼林所有

20

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沿着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差异。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我国的文化传统既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既具有许多积极的内涵,也具有不少消极的因素。正是受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使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重德轻术、师道尊严、读书做官等倾向,在教育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出重演绎轻归纳、重既定知识的接受,轻创造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等特征。

?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与文化传统的消极因素有一定关系。正确认识文化传统对教育传统的制约关系,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杨礼林所有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