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专题 下载本文

儒家思想专题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㈠春秋时期-孔子:

1.地位,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⑴仁: ①含义:“仁者爱人”

[三层内容:A爱自己的亲人;B爱他人,广泛地体贴和理解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C统治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实现“仁”的方式,

A就要遵守“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中庸之道(1.中庸的含义:1)中: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2)和: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3.意义: ⑴中庸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也反映了孔子对世界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⑵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被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来讨论的,但实质上不仅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也有指导意义.);‘ C克己复礼为仁;

D实现五者(恭宽信敏惠)为仁等

③仁的思想的意义:A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B在当时有利于抑制暴政;C对今天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及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借鉴意义;但其爱人是有等差的爱。 ⑵礼: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①含义:A 指治理、安定、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秩序;B 礼仪制度。孔子所追求的理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它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仪礼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②主张:正名。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仁和礼的关系

礼仁结合。纳仁于礼,是人道与政治的结合。 A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B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C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D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⑶仁礼评价:对儒家的“仁礼”学说的评价:1.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囊括在内。2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在当时有利于抑制暴政;对今天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及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借鉴意义。3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4 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

⑷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⑸社会历史观:主张逐步改良。

⑹天命观:主张敬鬼神而原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虚于天命,重于人世)。

1

⑺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原则”“学思结合”等(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⑻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3.孔子及孔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⑴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⑵国内: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渐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形象也被逐渐神圣化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⑶国外: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法德等国的先进思想家们从儒学这个完全不同于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⑷对今天的影响: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⑸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他的“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迪.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4.孔子思想产生的原因:春秋时代的需要;历史文化的积累;生活实践的升华.

5.孔子政治思想的特点:重视传统,注重继承;以仁礼为核心;政治和伦理结合;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在天人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战国:

1孟子:⑴地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⑵主张:

①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一整套系统的政治学说----实行“仁政”:A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B 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重民,“政在得民”;C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D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②主张人性本善.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的道德意识.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论.

③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⑶影响:①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②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2荀子:

主张:⑴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吸收法家的思想,“礼法并施”的观点;⑵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⑶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但凭后天教育,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⑷孟子主张统治者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孟子荀子思想影响:两者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

2

家中的蔚然大宗

4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直接原因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

1.背景:⑴黄老政治的实施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⑵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⑶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王国问题\\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外族侵扰等一系列问题; ⑷为了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新儒学:

⑴来源: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

⑵思想:①核心: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针对加强君权),②宣扬“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需要);③“三纲五常”(针对为人处事)。④仁政.(针对土地兼并,人民受压迫的社会现实)

⑶地位确立: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兴办以儒家思想为垄断的太学\\地方建立各级学校;把儒学作为考查和选拔官吏的标准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⑷与孔孟思想的区别:

①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继承大一统\\仁政等思想;

②其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加三纲五常,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 ③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了封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④使先秦儒学从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⑸影响:①董仲舒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封建割据势力,也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③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④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⑤实质:神化皇权,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⑶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A两宋理学:

1.背景: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韩愈《原道》中的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⑵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