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的发展和前景 下载本文

1 绪论:

了解数控机床的发展过程与基本组成和特点以及数控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掌握数控专业发展较先进的国家,认识到我国在数控领域的落后以及所做的努力和成就。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产生了可以模拟实际设备加工环境及其工作状态的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它用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进行培训,不仅可迅速提高操作者的素质,而且安全可靠、费用低。机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它不仅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各生产加工企业不仅要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必须不断的改进,缩短生产周期,以满足市场上不断变化的需要。计算机控制的数控机床的高精度、高度柔性化及适合加工复杂零件的性能,正好满足当今市场激烈竞争和工艺发展的需求。可以说,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的应用是机械制造行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生产不仅要提高质量的产品,而且为满足市场上不断变化的需要进行频频改进。因此,即使是大批量生产,也改变了产品长期一成不变的做法。这样就是组合机床、自动化机床及自动化生产线在大批量生产中也日渐暴露其缺点或不足。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一种新型的数字程序控制机床应运而生,它极其有效的解决了上述一系列生产条件限制,为单件、小批量生产的精密复杂零件提供了自动化加工手段。近几年,在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已是日新月异,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数控机床的应用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控编程人员和工艺设计人员。对数控技术的应用而言,用人单位需要高技能的数控编程技术人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加工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能够指定出合格的工艺规程和合格的数控程序,如何制定合理的加工路线和加工的参数直接影响着零件的加工质量和效率及成本。为了巩固和融合大学这两年学来的知识。

1

1.1 数控机床的发展过程

数控机床是在普通机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军事工业需求是数控机床发展的原始动力,军事工业的发展不断促进数控机床升级,而民用工业对高精度、高效率、柔性化及批量生产的要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数控机床的产业化的要求更加迫切。纵观世界数控机床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起动阶段(1953-1979年)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吉丁斯·路易斯公司首先联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升降台铣床,开创了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历史。随后德国、日本、苏联等国于1956年分别研制出本国的第一台数控机床。60年代初,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相继进入商品化试生产,由于当时数控系统处于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初期,设备体积大、线路复杂、价格昂贵、可靠性差,数控机床大多是控制简单的数控钻床,数控技术没有普及推广,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整体进展缓慢。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微处理器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数控系统体积小、运算速度快、可靠性提高、价格下降,使数控系统总体性能、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数控机床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从而给数控机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发达国家的数控机床产业开始进入了发展阶段。

2.发展应用阶段(1980-1989年)

80年代以来,数控系统微处理器运算速度快速提高,功能不断完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监控、检测、换刀、外围设备得到了应用,使数控机床得到了全面发展,数控机床品种迅速扩展,发达国家数控机床产业进入了发展应用阶段。 3.产业化成熟阶段(1990-1999年)

90年代,数控机床得到了普遍应用,数控机床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柔性单元、柔性系统、自动化工厂开始应用,标志着数控机床产业化进入成熟阶段。 4.向更高水平发展(2000年开始)

2

进入21世纪,军事技术和民用工业的发展对数控机床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现代设计技术、测量技术、工序集约化、新一代功能部件以及软件技术,使数控机床的加工范围、动态性能、加工精度和可靠性有了极大地提高。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高速高精控制技术、多通道开放式体系结构、多轴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网络化技术、CAD/CAM与CNC的综合集成,使数控机床技术进入了智能化、网络化、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的更高阶段。

1.2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组成部分

数控机床一般由控制介质、数控装置、伺服系统和机床本体组成。图1—2的实线所示为开环控制的数控机床框图。

图1—1 数控机床的组成

为了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在上述系统中再加入一个测量装置(即图1—2中的虚线部分),这样就构成了闭环控制的数控机床框图。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将控制机床工作台运动的位移量、位移速度、位移方向、位移轨迹等参量通过控制介质输入给机床数控装置,数控装置根据这些参量指令计算得出进给脉冲序列(包含有上述4个参量),然后经伺服系统转换放大,最后控制工作台按所要求的速度、轨迹、方向和距离移动。若为闭环系统,则在输入指令

3

值的同时,反馈检测机床工作台的实者间有误际位移值,反馈量与输入量在数控装置中进行比较,若有差值,说明二差,则数控装置控制机床向着消除误差的方向运动。

现将各组成部分简述如下:

1、控制介质

数控机床工作时,不需要工人去摇手柄操作机床,但又要自动地执行人们的意图,这就必须在人和数控机床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的媒介物称之为控制介质(或称程序介质、输入介质、信息载体)。常用的控制介质是8单位的标准穿孔带,且常用的穿孔带是纸质的,所以又称纸带。其宽为 25.4mm,厚0.108mm,每行除了必须有一个φ1.17mm的同步孔外,最多可以有8个φ1.33mm 的信息孔。用每行8个孔有无的排列组合来表示不同的代码( 纸带上孔的排列规定,称为代码)。把穿孔带输入到数控装置的读带机,再由读带机把穿孔带上的代码转换为数控装置可以识别和处理的电信号,并传送到数控装置中去,便完成了指令信息的输入工作。

2、数控装置

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中枢,在普通数控机床中一般由输入装置、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和输出装置组成。数控装置接收输入介质的信息,并将其代码加以识别、储存、运算,输出相应的指令脉冲以驱动伺服系统,进而控制机床动作。在计算机数控机床中,由于计算机本身即含有运算器、控制器等上述单元,因此其数控装置的作用由一台计算机来完成。

3、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的作用是把来自数控装置的脉冲信号转换为机床移动部件的运动,使工作台(或溜板)精确定位或按规定的轨迹作严格的相对运动,最后加工出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在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中,常用的伺服驱动元件有功率步进电机、电液脉冲马达、直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等。

4

4、机床

数控机床中的机床,在开始阶段使用通用机床,只是在自动变速、刀架或工作台自动转位和手柄等方面作些改变。实践证明:数控机床除由于切削用量大、连续加工发热多等影响工件精度外,并且由于是自动控制,在加工中不能像在通用机床上那样可以随时由人工进行干预。所以其设计要求比通用机床更严格,制造要求更精密。因而后来在数控机床设计时,采用了许多新的加强刚性、减小热变形、提高精度等方面的措施,使得数控机床的外部造型、整体布局、传动系统以及刀具系统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3数控机床的特点

利用二进制数学方式输入,加工过程可任意编程,主轴及进给速度可按加工工艺需要变化,且能实现多座标联动,易加工杂曲面。对於加工对象具有“易变、多变、善变”的特点,换批调整方便,可实现杂件多品种中小批柔性生产,适应社会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但价格较昂贵,需要正确分析其使用的经济合理性;利用硬件和软件相组合,能实现信息反馈、补偿、自动加减速等功能,可进一步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效率、自动化程度;是以电子控制为主的机电一体化机床,充分发挥了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特有的优点,易於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较易地组成各种先进制造系统,如FMS、FTL、FA,甚至将来的CIMS,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业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1.4数控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一高速加工技术发展迅速

高速加工技术发展迅速,在高档数控机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新的机床运动学理论和先进的驱动技术,优化机床结构,采用高性能功能部件,移动部件轻量化,减少运动惯性。在刀具材料和结构的支持下,从单一的刀具切削高速加工,发展到机床加工全面高速化,如数控机床主轴的转速从每分钟几千转发展到几万转、几十万转;快速移动速度从每分钟十几米发展到几十米和超过百米;换刀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