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走向荒野读后感 下载本文

《哲学走向荒野》读后感

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他是一位专攻物理学的大学生,却在宇宙的星空里迷失了,在力学的世界中疑惑了;他是一位牧师,带着神的恩典,履行着作为牧师的职责,可内心却在与神学做着斗争,悄然探

寻着;他是一位哲学家, 他又不得不开始与哲学作斗争, 走向了荒野。他不是物理学家,他不是牧师,也不是哲学家,他是游荡在阿巴拉契

亚山脉中,享受自由的自然主义者;是个热爱生物学的大学生;是弗吉尼亚州谢南多厄峡谷中用亮闪闪的眼睛打量世界的孩童。 走过一朵轮生朱兰花,一丛苔藓,一片白头翁花时,他通过这本书告诉了我:生命是在永恒的由生到死的过程中繁茂的生长着的, 每一种生命体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示其对生命的珍视, 根本不管他们周围是否有人类的存在。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有着伦理关系。

由此,我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1、

由自然的价值到环境伦理学

,这就是“人类中

一切以人类利益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唯一尺度

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而在罗尔斯顿的书中 “苔藓自顾自地生长着, 整个自然界都也都是这样的, 森林和土壤、阳光与雨水、河流和山峰、 循环的四季、野生花草和野生动物——所有这些从来就存在的自然事 物,支撑着其他的一切。人类傲慢的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可这些自然事物在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们所能想象到的事物中,没有什么比它更接近终极存在。

是他产生了价值——在我

” 罗尔斯顿

重新解释了价值的含义和涵盖的范围, 他指出,价值是事物的一种内在属性,是脱离了人的评价而独立的存在于自然物之上的属性; 创造性是价值属性的最重要特征, 是价值的发源地和价值之母; 他指出自然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并提出了系统价值论这一新概念, 自然是内在价值、工具性价值和系统价值的统一体, 从自然内在价值推导出了一个“切近的”人们对自然应当履行的义务,论证了环境伦理存在的合理性;罗尔斯顿反对单纯只从人类利益和代价的角度寻求对自然保护的派生型环境伦理学, 而主张从自然本身的价值出发, 提出对自然的审慎利用,并给以恰当的尊敬和义务的自然主义原发型环境伦理学。

由此出发,罗尔斯顿开创了从价值论角度研究环境伦理学的方向, 他创立的系统价值论, 成为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最具系统性和代表性的理论。罗尔斯顿系统价值论的提出是以全球面临的生态困境和绿色运动浪潮为其社会背景,以生态学、进化论等科学思想为其科学基础,以系统论和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为其哲学基础, 实现了从权利到价值,从主观价值到客观价值,从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的转化,提出了包容并超越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价值的概念, 创立了他的系统价值论。

2、

飘散在白头翁花花絮中的环境美学

最卑微的花,也能给人以 深沉的不能用眼泪表达的思绪

罗尔斯顿游荡在荒野中时,不仅将哲学引向荒野 美学走向荒野 \要求哲学把沉思的目光投向荒野

\而且也提出 \

,美学把欣赏的目光

转向荒野,用植物学、生物学、物理学、动物学等等,穷尽其所学探

索了花开花轮,动物繁衍生息的过程, 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荒野之美,这美也是一种自然的价值体现。 在白头翁花海中, 作者解释了白头翁花何以具有十分亮丽的色彩,由此 “看到了在关于生命如何求生存的科学之上,还有一种艺术的技巧 ”。自然生态之常态,由此延伸到了艺术与美学的范畴。

3、“天人合一”与生态伦理

中西文化传统自古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它们的思维方式、 话语方式及认知方式都循各自的轨迹发展着, 尽管期间也有交流与融合, 但它们各自的理论特色却更加彰显。 中西文化内部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尽管其表现形式极不相同,甚至相反;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这样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庄子 ·齐物论》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此谓物我合一。

一焉。”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人是自然的 董仲舒他在《立元神》中说: “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 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可一无也。”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

?..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