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9最新编辑) 下载本文

文章又是怎样围绕闻一多的苦读钻研精神夹叙夹议的? 作者截取了闻先生向古代典籍钻探的事实着力描叙:先叙他攀高钻坚的研究志趣,继写他研究的目的,再写他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后写他辛苦凝结而成的硕果——《唐诗杂论》。

作者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论证闻一多先生确实是做了再“说”,做了自己也没有“说”,回应了引文。为了使议论更有说服力,作者又简要地夹叙了两个事实: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为了证明事实有足够的根据,在叙事之前点明作者对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闻一多先生有着深刻的印象。 十、布置作业

1、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古典新义》 对比

起稿政治传单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三件事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参加游行示威

课后反思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导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导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过程

预习案

一、课前导学

1.复习有关鲁迅的知识。

2.查阅作者萧红的生平事迹,将主要内容整理在书上。 要点: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鉴( )赏 混( )浊 窘( ) 掠( ) 旷( ).....代

深恶.( )痛绝 抽屉.( ) 阖.( )眼 搭讪.( )

了( )然 筵( )会 解剖( ) 挟( )着 紊( )乱 ..... 虔( )诚 踌( )躇( ) 堵塞( ) 着( )色 校( )样 ......

2.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 虔诚: 祈祷: 抹杀: 旷代: 校样: 3.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三、学生质疑

在自读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产生了哪些疑问,把它标记在书上。

学习案

一、合作学习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从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

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二、品味探究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点:今天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三、问题质疑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

反馈案

一、积累运用

1.鲁迅,原名_______ ,浙江____ 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他的散文集有___________ ,小说集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萧红(1911-1942),中国___代女作家,原名_________,_______人。代表作有《 》、《 》、《 》等。

二、拓展延伸

1.上网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2.学完本文,你觉得鲁迅先生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学习的?

三、会考对接

鲁迅先生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这句趣话妙在哪里呢?文中

记述了好些鲁迅所说的话。请再选择一例,谈谈其中的妙趣或隐含的道理。

4 孙权劝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 )以军中多务( ) ..(2)但( )当涉猎 .

(3)见( )往事耳 .(4)自以为( )大有所益 ..(5)及( )鲁肃过寻阳 .(6)即更( )刮目相待 .

(7)蒙乃( )始就学 .(8)权谓( )吕蒙曰 .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 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孰若孤

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孙权劝学》选自《 》,《 》是 (朝代)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

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 》《 》《春秋》等书。

【文本精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怎样的心情?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4.“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提高训练】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