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和颈深筋膜的浅层;深面有两侧的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
2)内容:1~3个颏下淋巴结。
19. 肌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1)构成: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三角的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颈丛的皮神经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2)内容:主要有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和食管颈部等。
三 胸部
1. 试述上纵隔内器官、结构的名称及其排列关系?
上纵隔内的器官和结构可分为三层排列:1)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2)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3)后层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等。
2. 以左肺根为中心,试述纵隔左侧面观所能看到的主要结构?
前下方有心包隆凸;前方有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胸主动脉、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肋间后血管、肋间神经及左迷走神经等;上方有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食管上三角内的胸导管和食管上段;此外,后下方还可见到食管下三角内的食管。
3. 以右肺根为中心,试述纵隔右侧面观所能看到的主要结构?
前下方有心包隆凸;前方有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食管胸段、奇静脉、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上方有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下方有下腔静脉。 4. 试述上腔静脉的位置、走行和毗邻?
1)位置:位于上纵隔的前层偏右侧部。
2)走行: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胸肋结合处后方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的右侧下行至第二胸肋关节水平穿入纤维心包(入心包前有奇静脉注入),平第三胸肋关节下缘水平注入右心房。
3)毗邻:前方有右侧胸膜和肺;后方有气管、右迷走神经和奇静脉;后下还有右肺根;左侧有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右侧有右膈神经、右心包膈血管及右纵隔胸膜。
5. 试述主动脉弓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毗邻:左前方有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和左迷走神经;右后方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和心深丛;上方有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其前面的左头臂静脉和胸腺,下方有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和心浅丛。
2)临床意义:临床上发生主动脉瘤时,如压迫气管可出现呼吸困难,如累及左喉返神经,可影响发音。
6. 试述动脉导管三角的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构成:在主动脉弓的左前方,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 2)内容: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3)临床意义:①动脉导管三角是临床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②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中游离肺动脉端时,应将心包后壁推向前上方,以免损伤之;③由
于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或动脉韧带的主动脉端,故手术中需轻轻游离和牵拉喉返神经,以便充分暴露动脉导管和避免神经损伤。 7. 试述气管胸部的位置和毗邻?
1)位置:位于上纵隔的中央部,上端平颈静脉切迹水平与颈部相续,下端平胸骨角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2)毗邻:前方有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右前方有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后方有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左侧有左迷走神经和左锁骨下动脉;右侧有奇静脉弓和右迷走神经。 8. 试述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毗邻及临床意义?
1)特点:左主支气管细、长、走行比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短、粗、走行比较陡直。
2)毗邻:左主支气管的前方有左肺动脉,后方有胸主动脉、食管及左喉返神经;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右主支气管的前方有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和右肺动脉,后方有奇静脉、右迷走神经,上方有奇静脉弓跨过。
3)临床意义:临床上,气管异物多进入右主支气管,而行支气管镜检或插管时也容易置入右主支气管。 9. 试述心包的位置和毗邻?
1)位置:位于中纵隔(四分法)或前纵隔下部(三分法)。
2)毗邻:前方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邻。但在心包(裸)区则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及左侧4~6肋软骨相邻;后方邻左右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及半奇静脉等;两侧邻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下方邻下腔静脉和膈中心腱。 10. 试述食管胸部的毗邻及临床意义?
1)毗邻: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右肺动脉、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右肋间后动脉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胸导管的上段及左纵隔胸膜;右侧有奇静脉弓及右纵隔胸膜。
2)临床意义:①左主支气管跨过食管前方处,为食管的第二狭窄处,是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②左心房扩大时可压迫食管,在食管钡餐造影时可出现食管压迹。
11. 试述食管胸部与纵隔胸膜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1)相互关系:在食管的左侧,只有在食管上、下三角处与左纵隔胸膜相贴;而在右侧除奇静脉弓处外,全部与右纵隔胸膜相贴。
2)临床意义:因为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而形成食管后隐窝,故临床上经左胸行食管下段手术时,易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应注意。
12. 简述胸主动脉的毗邻?
前方有左肺根、心包、食管、食管后丛和膈;后方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脊柱;左侧与左纵隔胸膜相贴;右侧有食管、奇静脉、胸导管及右纵隔胸膜。 13. 简述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径及临床意义?
1)回流途径: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群,其引流方向有以下4个:①乳房中央部和外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④乳房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另外,乳房内侧部的浅淋巴管可与对侧乳房的淋巴
管相交通,内下部的淋巴管还可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2)临床意义:临床上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侵犯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如果淋巴回流受阻时,肿瘤细胞可转移至对侧乳房或肝。 14. 何谓锁胸筋膜?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1)构成:由胸筋膜深层附着于锁骨及锁骨下肌、胸小肌和肩胛骨的喙突之间而形成。
2)穿经结构: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 3)临床意义:临床上需要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相应的血管和神经,以免造成出血和胸大、小肌瘫痪。
15. 简述膈上三个裂孔的名称、与椎体的对应关系及通过的结构?
1)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水平,主要有主动脉、胸导管和淋巴管通过,偶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通过主动脉裂孔者。
2)腔静脉孔:位于第8胸椎水平,有右侧膈神经分支和下腔静脉通过。 3)食管裂孔:位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迷走神经前后干、胃左血管的食管支及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通过。
16. 简述胸肋三角的位置、通过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1)位置:位于膈肌的胸骨部和肋部之间。
2)通过结构:有腹壁上血管和来自腹壁及肝上面的淋巴管通过。 3)临床意义:为膈疝的好发部位。
17. 简述腰肋三角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
1)构成:由膈肌的腰部、肋部和第12肋构成。
2)毗邻:三角的前方与肾及其被膜相邻,后方邻肋膈隐窝。
3)临床意义:是膈疝的好发部位。另外,行肾的手术时,要注意勿损伤肾和胸膜。
18. 简述肺根内结构的排列顺序?
由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由上向下:左肺根为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和肺静脉。 19. 食管上、下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各有哪些结构?
1)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段。
2)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三角内有食管下段。
四 腹部
1. 试述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
1)位置: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为一外上斜向内下的肌筋膜裂隙。 2)构成:包括四个壁和两个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为腹内斜肌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内侧1/3为腹股沟镰(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内口为由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形成的环状的浅凹,即深环(腹环),外口是由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的裂隙,即皮下环(浅环)。
3)内容:男性主要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和髂腹股沟神经通过。 4)临床意义:此处为腹前外侧壁的薄弱区之一,长期腹压增高,可导致腹腔或盆腔内的结构经此管突出,形成腹股沟斜疝。
2. 试述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周围与哪些结构相毗邻?
前方邻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起始部;后方邻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联合腱);上方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方邻腹股沟韧带。
3. 在脐环水平以下,腹前外侧壁的腹膜形成哪几条皱襞?各皱襞内有何结构?皱襞间形成哪几个凹陷?各凹陷对应何结构?有何临床意义?
1)皱襞:有脐正中襞、脐内侧襞和脐外侧襞。
2)内容:脐正中襞内含脐正中韧带,为胚胎期脐尿管的遗迹。脐内侧襞内含脐动脉索,为胚胎期脐动脉闭锁的遗迹。脐外侧襞内含腹壁下血管。
3)凹陷、对应结构及临床意义:脐外侧襞的内侧为腹股沟内侧窝,对应腹股沟三角,为腹股沟直疝的突出部位;脐外侧襞的外侧为腹股沟外侧窝,对应腹股沟管的内口,为腹股沟斜疝的突出部位。
4. 何谓腹股沟区?此区为何易形成疝?手术中如何区分直疝和斜疝?
1)腹股沟区:是腹直肌的外侧缘、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连线之间的区域。
2)易发生疝的原因:①腹外斜肌在此处移行为较薄的腹外斜肌腱膜,其下方还形成一三角形的裂隙(皮下环);②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没有肌肉覆盖;③腹股沟管的出现,形成了腹壁潜在性的裂隙;④当人体直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压力比平卧时要高出3倍。
3)区别标志:手术中以腹壁下动脉内、外侧为标志,分为直疝和斜疝。腹腔或盆腔结构由动脉的内侧突出者为直疝,由动脉的外侧突出者为斜疝。 5. 简述胃的位置和毗邻?
1)位置:胃在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贲门位于第11胸椎的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的右侧。此外,胃的位置可因体位、呼吸及胃内容物的多少而发生变化。
2)毗邻:胃前壁前面的右侧份邻接左半肝,左侧份的上部邻膈,下部邻腹前壁;胃后壁后面隔网膜囊与胰、左肾及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 6. 试述十二指肠上部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毗邻:前上方邻肝方叶、胆囊及网膜孔;下方邻胰头和胰颈;后方有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肝门静脉和下腔静脉走行。
2)临床意义: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好发部位。如前壁溃疡穿孔时可累及结肠上区,而后壁溃疡穿孔时则可累及网膜囊或溃入腹膜后隙。 7. 试述十二指肠降部的毗邻?
十二指肠降部的前方有横结肠及其系膜跨过,借此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邻肝的右前叶,下部邻小肠袢;后方邻右侧肾门、右肾血管和右侧输尿管起始部;内侧邻胰头、胰管和胆总管;外侧邻结肠右曲。降部肠腔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的十二指肠大乳头。
8. 试述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毗邻:① 十二指肠水平部:上方邻胰头、胰颈、钩突;前方的右侧邻小肠袢,左侧邻小肠系膜根和肠系膜上血管;后方有右侧输尿管、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
② 十二指肠升部:右侧邻胰头和腹主动脉。
2)临床意义:① 水平部位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内。当肠系膜上动脉起点过低时可能会压迫水平部而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② 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与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的十二指肠上襞(十二指肠空肠
襞)为手术时确认空肠起始部的标志。 9. 简述肝的位置和毗邻?
1)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2)毗邻:膈面在左、右肋弓之间的部分与腹前壁相贴;右半部借膈与右肋膈隐窝和右肺底相邻;左半部借膈与心膈面相邻,后缘近左纵沟处与食管相接;脏面邻胆囊、下腔静脉、右肾及肾上腺、十二指肠上部、幽门、胃前面小弯侧和结肠右曲。
10. 何谓膈下间隙?膈下间隙是如何分部的?膈下脓肿好发于何处?易向何部位蔓延?
1)位置:为位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间隙。
2)分部:膈下间隙由肝分为肝上、下间隙。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借左三角韧带分为左肝上前、后间隙。肝下间隙借肝圆韧带分为左、右肝下间隙。左肝下间隙借胃和小网膜分为左肝下前、后间隙。此外,还有膈下腹膜后隙。
3)膈下脓肿多发生于右肝上、下间隙,脓肿向下可经右结肠旁沟蔓延至盆腔。
11. 简述胆囊的毗邻、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及与临床意义?
1)毗邻:上方邻肝(胆囊窝);下后方邻十二指肠和横结肠;左侧邻幽门;右侧邻结肠右曲;前邻腹前壁。
2)体表投影:位于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的交角处。 3)临床意义:胆囊炎时,可在投影处出现压痛或叩击痛。 12. 试述胰腺各部的位置、毗邻及与临床的关系?
1)胰头:位于第2腰椎的右侧,其上、下及右侧被十二指肠环绕,前面邻横结肠系膜根和空肠,后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和胆总管。胰头部肿瘤时,可压迫十二指肠、门静脉及胆总管,导致消化道梗阻、胆汁引流障碍和门静脉回流受阻等。
2)胰颈:位于胃幽门部的后下方,前上方为胃的幽门部,后方有肠系膜上血管和门静脉。
3)胰体:位于第1腰椎平面,脊柱前方。前方隔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后方有腹主动脉、左肾上腺及肾和脾静脉,上缘与脾动脉、腹腔干和腹腔丛相邻。临床上胰腺病变侵犯腹腔丛时,可导致难以缓解的持续性疼痛。
4)胰尾:位于脾肾韧带内,末端邻脾门。临床上行脾切除时应注意勿损伤胰尾,以免形成胰瘘。
13. 试述脾的位置、毗邻和体表投影?
1)位置:位于左季肋区肋弓深面。
2)毗邻:膈面邻膈、膈结肠韧带;脏面的前上份邻胃底,后下份邻左肾、左肾上腺;脾门邻脾肾韧带内的胰尾、脾的血管等。
3)体表投影:脾的后上端平左第9肋的上缘,距后正中线约4~5cm;前下端平左侧第11肋,可达腋中线;脾的长轴与左侧第10肋平行。 14. 试述腹膜后隙的位置、交通、内容及临床意义?
1)位置:位于腹后壁,是介于腹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上方起自膈,下至骶骨的岬。
2)交通:此隙向上可经腰肋三角与后纵隔相通,向下与盆腔的腹膜后间隙相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