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教材个人总结 下载本文

第一章

1.设计心理学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

2.最早奠定设计心理研究基础学者之一的是郝伯特.A西蒙。目前,对设计心理研究最系统、最全面的学者是唐纳德.A诺曼。

3.预设用途 指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实际上的性能,只要是那些决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

4.2004年,诺曼发表了第二部设计心理学著作《情感化设计》,将注意力转向了情感和情绪,他根据人脑信息加工的三种水平,将人们对于产品的情感体验从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反思水平的设计。 5.尼尔森的主要贡献在互联网和人机界面的可用性设计上,媒体称他为:“网页可用性的领袖”。

6.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四部分:基础部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动力系统、个性心理、心理过程。

7.设计心理学史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主要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中。

8.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移情说最早由德国费肖尔父子提出,通过人化方式将有生命的个体灌注于无生命的事物中,移情作用的发生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 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代表作为《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

10.精神分析学派两位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弗洛伊德的性驱力或者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11.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将相关的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运用于设计中以优化人与系统表现的学科。 分为物理、认知、组织人机工程学。

12.霍桑效应是以研究工人的情绪和情感,特别关注工人的情绪和作业动机以及环境气氛来提升工作绩效,提高工作效率的。

13.可用性是指软件、硬件或其他任何产品对于使用它的人适合以及易于使用的程度。可用性包括效率、容错性、有效性等方面的指标。

国际标准:可用性是指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

14.诺曼在《日用品的设计》提出提高产品可用性的7个原则:①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金额头脑中的知识。②简化任务的结构 ③重视可用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④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⑤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⑥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⑦标准化

15.感性工程:用户对产品的综合感受,它随时代、时尚、潮流和个体、个性而不断变化。

第二章

一、感觉

1.感觉:感觉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感觉是知觉的第一阶段,是人对外界刺激即时、直接的反映。

2.感觉是人类一切认知和思维活动的起点,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生存需要,二是人们通过感觉获得各种生物意义上的快乐体验。感觉是用户认识、使用和改变对象的基础,也是用户体验的起点。

二、感觉通道

1.感觉通道:是人们接受外界刺激的不同感觉方式,人们的感觉通道对应各种感受器,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通道。

2.感觉多通道的探索对设计的深远意义:一方面,它是易用设计和人性化设计的福音,将帮助某一类或几类感觉通道受到损伤的残障人士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它将提供人们更自然地控制产品的方式,人们通过最习惯的语言、手势、文字便可以控制复杂的智能机器。

三、阈限

1.阈限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人能明确感受到的刺激,其强度必须处在一定范围内。

2.绝对阈限:能引起人体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水平。 3.差别阈限:两个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

4.阈限的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吸引注意,二是不易察觉的变化。

易视性体现了对达到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基本要求。

5.易视性:指产品和界面中的所有控制件和说明指示,以及用户行为所造成的变化都必须显而易见。其中包括两个要点,第一,存在说明和差异;第二,说明和差异的变化可见。

6.遮蔽效应:强烈的变化会阻碍微妙变化的知觉。

7.阈下知觉:除了阈限上的刺激会对主体产生反应其他比较弱的刺激,虽然不会被主体所感知,但也能被感受器所接受,被称为阈下知觉。

四、视觉

1.人们感知最重要的通道是视觉。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运动、和明度视觉。 颜色视觉

2.视觉后效:红绿、黄蓝、黑白、这些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个成分疲

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例如人们看到红色一段时间后将视线移开,会看到一块模糊的绿色,这就是拮抗作用(视觉后效)。 明度视觉

3.明度是对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感受。它受到两个要素影响,一是眼睛的适应程度,二是光的强度。视觉是由明度和颜色组成的。

4.眩光:当人的视野中物体与背景间的亮度对比过大时,就会造成视觉不适或能见度下降,这就是所谓的“眩光”。 运动视觉

实例运用:运动广告(LED灯光广告),利用运动的物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这一特点。

五、知觉

知觉:是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刺激的过程。

知觉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别与识别客体。 知觉组织的一般规律: 1. 简洁律

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的倾向,一种将任何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 2. 恒常律

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恒常性的产生与人的知识与常识相关,人的视知觉会自动通过将外界的刺激信息与大脑中的记忆组块加以比较来识别外界刺激。

视觉恒常性最常见的是大小、形状和方向恒常性。还有明度、色彩恒常性。 “久闻不知其臭”说的就是嗅觉恒常性。 3. 图与底

所谓“绘事后素”就是中国传统的图与底。

图与底分为两类1.两可图形,存在多种辨认可能性的图形。2.错觉轮廓的图形,即人的知觉自动将画面要素组合成某个完整的图形。

4. 错觉轮廓又称主观轮廓,是指那些没有直接刺激而产生的轮廓知觉。

错觉轮廓最早于1904年由舒曼提出,所用图形为“舒曼正方形”。其他还有“凯尼撒三角形”。

错觉轮廓的用途:用于电子显示器上的点阵图数字,地板图案设计,点构成的莫扎特头像。还有标志和图形设计也常用到。 5. 整体特征优于局部:接近律和相似律 接近律最早由韦特海姆与1923年提出。 接近律:最接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

相似律: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 6.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人的视觉所观测到的世界是二维的,但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三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