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6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文言文阅读(二) 下载本文

4.【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找出几个可以做主语的词——“郡”“材”“侯”,“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5.【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略,大致。孰,有“哪一个更??”的意思。(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结合注释把“王侯”翻译准确,不能翻译成“王侯将相”。2·1·c·n·j·y

答案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参考译文】

学校,是古代以来就有的。在学校立牌位来祭祀孔子,是后世兴起的制度;在学校建阁来收藏天子的书籍,是古今共同的合乎正义的事,是做臣子的应该奉行的事。当涂在江淮地区是有名的郡治,有学习的人,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有牌位,没有祭祀的地方;有天子的书籍,挖坑放在墙壁之中。【来源:21cnj*y.co*m】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守,正赶上发生水灾,把堤防都冲坏了,百姓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上下震动。王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静地对待。第二年春天,和议达成,改元乾道,打算在学校中举行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王秬对教授沈瀛说:“学校竟然到了这样(衰败的程度)!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的属官蒋晖、吕滨中拆除后重新修建它。在此之前,郡里打算建楼,建材已经全部准备好,王秬让人取来建造楼阁,开辟了两道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力量达不到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客于是又有感叹说:“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天下,流传到现在,天地的位置,日月的光明,江河的流动,流传万世没有衰败。有时太平,有时动乱,有时强盛,有时暗弱,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的吗?只是人的原因而已!财物用具不充足,武器

11

装备不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不可改变吗?《诗经》说:‘有了贤人国强盛。’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真实,请观察新办的学校。”

夏季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记。 6.A [“多”在此处是“称赞,喜欢”之意。]

7.C [本题考查“而、者、于、以”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而”,第一个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B项“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是“者”的定语;第二个是代词,??的人。C项“于”,均为介词,对。D项“以”,第一个是连词,用来;第二个是介词,凭借。]

8.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表述不当。原文“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中的“爱”是“与??交好”的意思,即欧阳行周少时在乡里没有交好的朋友,并不是“乡人都不喜欢他”。]

9.【详细分析】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本题明显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一个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再依据上下文的文意破解难点。

答案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10.【详细分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状语后置句、判断句。(1)“若”是代词,你,你们;“奈何”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为什么”;“此若家之宝也”是判断句。(2)“诱”是动词,引导;“进”是动词,进取;“推拔”是近义词连用,推举选拔。“推拔于寒素中”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参考译文】

欧阳君出生在闽地乡下。还是幼童时,就不跟其他小孩子亲近玩耍,行走坐立常常自己独处。十多岁时,在乡里没有关系好的朋友。每当看见河边山畔有一点点风景可以观赏,内心就独自欢喜,常常手拿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很晚了还会留在那里,内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却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不怎么懂文章时,跟随别人去问文章字句,忽然有一句话非常合乎他的内心,很长时间内心感到很得意,长吟高啸,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内

12

心,常常对乡里人说:“这孩子不知道他心志怎样,怕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吧。不知道他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乡人中有知道事情多见闻广的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欧阳行周从此就天天读书,叹服仰慕圣人平易近人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对于忠于君主孝敬长辈这些事情,唯恐达不到圣人的要求。提笔写文章,言辞秀美,才思敏捷,一般人们说不出来的,他写起来却很容易,从此名声在乡里显扬。建中、贞元年间,他的文章兴起,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文人。

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公到福建之后,把欧阳行周比作芝英。每逢他有文章问世,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游玩宴饮,一定会招来欧阳行周同席。欧阳行周更加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更深入了。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当时的人认为常公善于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宰相陆贽主管科举考试,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之前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欧阳君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经常跟欧阳君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等到把欧阳君并入几百年来的杰出人物中,人们到现在才信服。欧阳君的文章新奇,没有什么沿袭的东西,才能不曾乏困过。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切合于感情,所以叙述事情非常详尽:应当让他职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了啊!

欧阳先生和我论起来有交情,外家是一个家族。所以他写的文章之中,为我的伯舅所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从文集里得到验证。所以我在幼年时,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欧阳君。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来到福州,献上欧阳君的旧文一共十编,从头到尾有很多篇,哭泣叩拜请求我为他写一篇序言。我已经答应他的要求了,但文章终究没写完。欧阳价没有文名,又早就死去。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人查访他的后人,于是找到了他的孙子欧阳澥。不能让欧阳君的文章就断绝在他的传人身上,于是为他的文集题写序言,也用来完成他后人的心愿。 11.B [诬:欺骗。]

12.B [B项,两个“也”都是助词,无实义。A项,第一个“且”连词表并列,“并且”的意思;第二个“且”是副词“将要”。C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承接“就”的意思,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他”;第二个“之”

13

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C [文中说“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则无路焉”。所以该项所说并不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需要联系全文,整体把握,仔细疏通文意。]

14.【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15.【详细分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倒装句。(1)“有劳于求”“密于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患”,忧虑;整个句子又是一个反问句。(2)“奚”表反问;“更”是动词,改变。

答案 (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参考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员,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各个郡守县令由于犯下不恪尽职守的罪过,)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方上一个又接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回荐举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确能胜任的人,最终也没有见到过。荐举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与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广的人请教。跟他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被欺骗,而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吗?

致使天子和大臣忧患天下的弊端,那么可以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实施法令的日子越多,然而随之而来的弊病之日也越多。难道是现在距离古代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

14

吗?大概古人有学校秩序,有师友游学,有主管部门的论断,奖赏和惩罚从乡里兴起,归属于全天下,教化的事如此详尽。士人有圣人之道,就都能得以推行教化;有可以教化的资质,就都可以成为人才并且做得很好,因此古代贤士就很多。贤士多了,那么从公卿大夫一直到负责看护牛羊或者仓库的小官职的选拔都是合适的了,也不用寻遍千里、百里范围之内吧?这样的话,做官岂不既简约又明了,招致天下的人才岂不很多?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现今,学校、师友、奖赏和惩罚的法度都与古代不一样,士人也有圣人之道,(也)想推行教化到乡里到全天下,却没有办法啊。人愚笨,就愚笨吧!可以得到教化而成为贤者,由谁来教呢?因此如今的贤者也少。贤者少,那么从公卿大夫一直到负责看护牛羊或者仓库的小官职的选拔都不是合适的了,单单守令吗?因此搜求没有不到,实施法令的日子更加多,却还不能给治理好,它的原因都出在这儿吧。唉!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姑苏人丁琰在南城辅佐,南城的政治清平。我知道他的政令,政令是:“这是因为丁君辅佐我。”又知道他的乡里人,乡里人没有不乐于称道的。如今去淮阴做县令,上头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提拔任用他。就县令而言,也适得其人了。假使丁君能够用对待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吗?

向我求文章的人很多,都被拒绝没有给他们。只有丁君此次之行,不来求我的文章,但是我乐于称道他曾经议论过的来送给他,来表示我对他的器重,并且勉励他,也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 16.C [擅:占有。]

17.C [A项,介词,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表转折,但是;表递进,并且。C项,动词,去,往。D项,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 18.C [文中并未提及沈云步的家庭出身。]

19.【详细分析】句中有两个人物“予”“云步”及“故”可帮助断句。

答案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20.【详细分析】(1)一旦,有一天;访余草堂,状语后置;示,给??看。(2)太息,叹息;所不得不作,所字结构,不得不写的东西;决,断定;为,是。 答案 (1)有一天弃官回来,到草堂拜访我,拿出最近写的一卷诗稿给我看。 (2)我叹息他的志向,知道他有不得不写的东西,而断定他的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呀。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