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下载本文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文言文复习练习题

【一】《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一、文学知识填空。

1、本文选自《 》。晏婴,春秋后期齐国著名 家。 二、给加点字注音。

诣( ) 枳( ) 曷( ) 缚( ) 三、解释加点字。

⑴晏子将使楚( )⑵习辞者( )

⑶何坐 ( ) ⑷坐盗 ( ) ⑸吏二缚一人诣王( ) ⑹齐人固善盗乎( ) ⑺叶徒相似 ( ) ⑻其实味不同( ) ⑼所以然者何( )⑽圣人非所与熙也( ) ⑾寡人反取病焉( ) ⑿晏子避席对曰( )

⒀为其来也 ( ) ⒁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四、翻译句子。

⑴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⑵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⑶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⑷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⑸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⑹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⑺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2、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3、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课外】晏子谏因鸟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一、晏子的本意是 景公,说他 。但是晏子却以 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 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二、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 ”,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 。 三、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四、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 ③使诸侯闻之( ) 五、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主鸟而亡之( ) ②请数之以其罪( ) ③以鸟之故杀人( ) ④景公好弋 ( ) ⑤寡人闻命 ( ) ⑥为吾君主鸟 ( ) 六、翻译句子。 ①诏吏杀之。

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 二、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心乐之( ) 2、水尤清冽( ) 3、全石以为底( ) 4、参差披拂( ) 5、可百许头( ) 6、日光下彻( ) 7、佁然不动( ) 8、俶尔远逝( ) 9、往来翕忽( ) 10、斗折蛇行( ) 11、犬牙差互( ) 12、凄神寒骨( )

13、以其境过清( ) 14、乃记之而去( ) 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 似与游者相乐。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理由:

七、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划分朗读停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二、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 三、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四、解释加点字词。 (1)念无与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 )(4)盖竹柏影也() (5)寻张怀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课外】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是日() 挐一小舟()余舟一芥()

2.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3.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四】《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一、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潴有浅深()非相度不得其情()躬历山川() 好逸而恶劳()亲劳胼胝( )

远嫌而避怨( ) 布袍缓带( ) 三、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治 水 必 躬 亲 泥 于 掌 故 昔 海 忠 介 治 河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泥于掌故( ) (2)非咨询不穷其致( ) (3)势有曲直( )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5)不可执一( ) (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7)冒雨冲风( ) (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9)躬历山川( )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4、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六、在你心目中,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联系选文和下面两则材料,对海瑞作出尽可能全面的评价。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海瑞所题自勉对联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海瑞墓园对联(为海瑞手书)

七、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八、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课外】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①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无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②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生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手?”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注释:①比于:与……相比。②先主:刘备。③屈致:委屈他枉驾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