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养成-最新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养成

十八届四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是否可以长久有序地发展下去。 一、新时期下依法治国对大学生的要求 (一)重理论: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新时期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友谊和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更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方法,参与社会法律实践,自觉地培养用法律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自觉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善于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权。

(二)强实践: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提升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前提下,提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才干,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学习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与社会深度契合,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并在无形中带动整个社会法制意识的提升,在实践中发现新领域、运用新观点,在掌握了过硬的知识本领之后,把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满腔热情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当中。

(三)崇法治: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实现依法治国,以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提升拉动社会遵法守法的法治氛围,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民主法制教育,使他们从理论和时间上理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其民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二、法治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表现 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欠缺,更有甚者,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

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这种现状。

(一)思想上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理解有偏差 处于思想多元的社会,社会秩序与现象并不是一直协调的。由于部分学生并不了解社会责任的特有内涵,对其认识不够均衡,容易在思想上出现偏差,是非理性出现判断错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轻视社会价值的体现,认为社会上所发生之事都与我无关,在面对问题时也容易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去应对,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不感兴趣,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意义,这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都是极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的。

(二)法律道德界限模糊,缺乏法制意识

由于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的不足,大学生在面临法律问题时更多的会从个人情感出发来应对问题,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缺乏法制精神的大学生并不容易分辨是非,加上情绪化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一些追逐功利、不诚信的行为也会蔓延而生,加上大部分学生并未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不顾及他人感受,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社会影响,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界限当中徘徊,稍一不慎,便会出现行为偏差,使自己的行为触犯道德底线,最终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行动上缺乏执行力,履行社会责任不规范 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总习惯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