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下载本文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题。(9分)

说“似”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

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似”之本义即相像、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著于“形

- 1 -

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又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

(节选自《文史知识》)

1.下面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 C.“不似之似”指绘画作品又像又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不似之似”是既“形似”又“神似”,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与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与写实。

B.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

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C.我国古代绘画中“似”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人物画

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水画则只求形似。

D.“不似之似”,是对“似”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

最为精辟的概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具象写意”的绘画传统指的是: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

粹表现心灵感受。

B.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曰“似”,

二曰“不似”,三曰“不似之似”。

C.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D.“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这说明

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揭秘城市生活成本:孩子教育占大头

上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和“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 引发广泛关注。“算账”一时成为热词。

大城市生养一个孩子动辄需花费数百万元;一款同品牌、同款型的汽车在国内买要多掏几十上百万元——触目惊心的账本背后,是众说纷纭的观点对立。有人有切肤之痛,有人觉得言过其实。看来看去,都成了一本糊涂账。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生活,都需要支付成本。不同的是,有的很透明,有的很朦胧。养育一个孩子、买一辆汽车,要求不同、标准不一自然会导致成本差异,尤其是在市场化的商品时代。但这不应该是生活成本糊涂化的理由。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我们为尚不富足的生活支付了多少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隐性成本”。

最近,网络上流行了一个“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广州生育成本高达201.4万元。该排行榜说,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16.78年。

这201.4万元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包括怀孕时的营养成本,一年2万元左右;产前产后及月子费用,1.4万元;学前日常用品成本,6年18万元;学前教育成本及学前其他成本,6年60万元;7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如学校常规收费、择校费、补习家教费等,16年95万元;人情送礼花费及生活费,16年35万元。

即便如此,广州仅能名列第四。“最贵”的北京生育成本竟然高达276万元。上海生育成本达247万元,深圳达216.1万元,杭州183.2万元,南京170.1万元,武汉160.6万元,青岛152.6万元,西安142.5万元,长春131.5万元。

该榜单发出后,引发了网民大讨论。意见则呈现两极化。有网友说:“谁家养孩子这样养的?这不鬼扯吗?”也有网友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人民日报》日前就此撰文,援引相关专家的说法称:“生育成本的下限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就是考虑一些基本的需要,而生育成本的上限是无止境的,可以无穷大,不宜做此类比较。”

对于此榜单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丁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质疑:“网络上并没有给出计算的具体方法,不知道是调查而来,还是粗略的估测?该排行榜,不是很严肃。”

不过,研究人口与社会问题的李丁也提出,中国生育成本尤其是城市居民生育成本确实在上升。“我们统计发现,不管是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孩子教育支出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更关键的是,有些成本是隐性的,无法量化衡量”。

公务员林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下半年就要开始上小学。她看到这份榜单时笑了,觉得不可信,但也道出她的苦水,养儿不易、开销很大。“我们都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可实际开销是多少呢?”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