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现状分析
目前,新的教学理念正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和体验。在新课程观的指引下,他们开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应该承认,这样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会取得一定效果。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对于有一定知识功底、探究能力较强以及成熟程度较高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确实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而那对于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探究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却往往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把握得不好。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关键可以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果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势必将会严重限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事实上,在中学教学的课堂上,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现象俯拾即是。比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比如那些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比如那些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等等。我们深信,进行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对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和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着力培养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
教师,为学校发展积聚力量。
3、通过系统的参与式校本研修活动,自主更新有效教学的观念,转变低效教学的行为,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养成有效教学的反思习惯,尽快摆脱“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为难境地,达成高效的教学。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五个部分: 1、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2、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基本原则。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及操作策略研究。 4、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估的研究。 5、课堂有效教学的课例、案例研究。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反思课堂,提炼有效教学的要素,提高教学效率。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调查、了解,收集问题:对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教学的问题所在,分析阻碍教学效率的成因。教学设计思路是否明晰,重点是否突出,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哪些环节是高效的,哪些环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提炼出对各学科共性的问题,分学科有针对性的归纳本学科的问题指向。
2、分析、规划: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炼有效教学的要素。
3、逐步推进:通过教学研究课,课后教研,反思,整改,边实践边调整策略,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整体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总结提炼:边实践边总结,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
1
5、全面推广:推广有效教学的操作方法。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教学反思,影响教学有效性因素的分析,调查、了解、收集问题。
2、文献资料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为核心,查阅,钻研相关资料。 3、个案分析法:分班级,学科为研究对象,跟踪听课,教研,整改。发现一个问题点就要研究应对的措施,以点带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提高。
4、行动研究法:各学科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上大胆的改革。
5、经验总结法:每个教师做倒课课有反思,有交流。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的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汇报,互动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三)技术路线
1、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理论专家、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保障科学研究的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
2、根据教师的发展愿望和教师的特长,各学科成立核心研究小组,负责具体实施“中学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充分运用我校的教师资源和团队力量,高级教师、各级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提炼出“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经验。
4、以本课题研究为载体,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过程与措施
2
本课题2008年12月申报,2009年1月批准市课题,2009年1月启动研究,。主要过程如下:
1. 第一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组织准备阶段。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本校 “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并制订了具体的研究计划。 2. 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2月):行动研究阶段。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实施典型引路,积极提炼课型模式 1.课例引路策略
实验启动阶段的教学调研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尝试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等学习活动。然而,不论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还是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之间、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为此,我们通过举办各级各类课改展示或研讨活动,以“优秀课例”来引领其他教师实施教改。例如,在每年举办的“素质教育开放周”和“芜湖课改观摩暨学术报告会”上,我们结合日常调研,选拔一批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下令的教学骨干开设示范课。结合说课与讲座等活动,使教师感受教改方向,把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基本课型。 课改以来,我们利用各种途径,举办课堂教学研讨会,开设示范课和研究课。在这种课例引路的教研活动中,广大实验教师不仅享受了新课程理念、领略了教改思路,而且在非实验年级教师中也产生了较好的辐射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2.成果引路策略
在几年时间的新课程实验中,我市积累了一些优秀教学经验和一大批教学成
3
果,为使这些经验和成果能及时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我们结合市“四优作品”评比活动(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教学课件),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将其中的部分作品汇编成册,择优出版,并及时将相关材料下发到教师手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广泛的指导。我们汇编了《课改实验工作通讯》,及时报道学校实验动态,围绕课堂改革等课改热点问题,开辟研讨专栏,介绍优秀经验和做法。我们分别就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内容进行了专题介绍,有效地引导了课堂教学改革,也为广大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二)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概而言之,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他主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如何使这种原则性要求具体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呢?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转变学习方式应找准生长点。其次,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探求多样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强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又大力倡导和鼓励广大实验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大胆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堂操作模式,同时,为了给广大实验教师以示范和指导广再次,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注重实效性。经过反复摸索、实践,我市在转变学习方式方面主要做法是: 1.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生活化和可选择性。 2.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