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复习 下载本文

第二章:眼科学基础

1. 视觉器官包括眼球、眼附属器。其中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

和眼外肌。

2. 眼球向前方平视时测两眼球突出度正常人两眼间相差不超过2mm。

3. 眼球壁由外向内分为纤维膜、葡萄膜、视网膜三层。外层分为角膜和巩膜,

中层由前至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分十层)。 4. 组织学上巩膜分为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和棕黑板层。 5. 视神经孔内除视神经经过外,还有眼动脉和交感神经通过。 6. 角膜组织学分五层,角膜上皮层和后弹力层损伤后可以再生。

7. 房水中包括乳酸、维生素C、葡萄糖、钠、钾、氯、尿酸、蛋白质,不包括

氧气、二氧化碳。

8. 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动眼神

经支配睫状肌、瞳孔括约肌、提上睑肌和除外直肌、上斜肌以外的眼外肌。 9. 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司缩瞳作用。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司散

瞳作用。两者均不受感觉神经支配。

10. 组织学上巩膜分为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棕黑板层。

11. 视神经从视盘起至视交叉前共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 12. 视盘是视神经的始端,其临床特点是没有光感受器细胞、无视觉功能、有血

管、在视野中表现为盲点。

13. 视盘:又称视乳头,是距黄斑鼻侧约3mm、大小约1.5×1.75mm、境界清楚

的橙红色略呈竖椭圆形的盘状结构,是视网膜上视觉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中央有小凹陷区称视杯或杯凹。视盘上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并分支走行于视网膜上。

14. 瞳孔光反射: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射。

15. 生理盲点:视盘使视神经纤维聚合组成视神经的始端,没有光感受器细胞,

无视觉功能,在视野中表现为生理盲点。

16. 黄斑:为视网膜后极部的中央无血管凹陷区,解剖上称中心凹,临床上称黄

斑,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

17. 泪道:是泪液流经的通道,包括:上、下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18.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状体,充满玻璃腔中,占眼球容积的4/5,约4.5毫升。 19. 视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临床

上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20. 眼睑从外向内分为五层,分别为:皮肤层、皮下层、肌层、睑板层、结膜层。 21. 泪膜是覆盖于眼球前表面的一层液体,有三层结构:脂质层、水液层、粘蛋

白层。

22. 角膜组织学上的分层及各层特征。

角膜组织学上分为五层:1)上皮细胞层:厚约35mm,由5-6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易与内面的前弹力层分离;2)前弹力层:厚约12mm,由一层均质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3)基质层:厚约500mm,占90%,由胶原纤维素薄板组成;4)后弹力层:为较坚韧的透明均质膜,成人厚10-12mm,5)内皮细胞层:厚5mm,由一层六角形扁平细胞构成,细胞顶部朝向前房,基底面朝向后弹力层。 23. 简述房水循环途径。

睫状体产生房水后,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再从前房的小梁网进入

Schlemn管,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另有少部分从房角的睫状带,经由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和通过虹膜表面隐窝吸收。

24. 简述视路的传导路径。

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通常指从视神经开始→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中枢。 25. 简述晶状体的生理功能和作用。

晶状体是眼屈光介质的重要部分,相当于19D的凸透镜。具有独特的屈光通透和折射功能,并可以滤去部分紫外线,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晶状体悬韧带附着在晶状体赤道部周围的前后囊上,通过睫状肌的舒缩,共同完成眼的调节功能。 26. 简述正常前房角的结构。(正常前房角镜所见结构。)

前房角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从前向后的结构包括: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n管,巩膜突,睫状体带,虹膜根部。 27. 瞳孔光反射的路径。

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射称为光反射。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光反射,对侧的瞳孔缩小称为间接光反射。传入路光反射纤维开始与视觉纤维伴行,在外侧膝状体前离开视束,经四叠体上丘臂,至中脑顶盖前核,在核内交换神经元,一部分纤维经中脑到导水管,到同侧E-W核,另一部分经后联合交叉,到对侧E-W核。传出路为两侧E-W核发出的纤维,至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由节后纤维伴睫状短神经到眼球内瞳孔括约肌。 28. 眼眶由哪些骨头构成?

为四边锥形的骨窝,其开口向前,锥朝向后略偏内侧,由7块骨构成,即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眶深40~50mm,容积约25~28ml。有4个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和外侧壁。

第三章:眼科检查

1. 国际标准视力表远视力检查距离为5m。

2. 在眼病诊断中,较有参考价值的是矫正视力。

3. 对视力低于0.3的屈光介质浑浊患者预测术后视功能时,选择视觉诱发电位

检测视功能结果较可靠。

4. 对于磁共振成像(MRI)正确的描述是通过射频探测病变、用于眼内病变的

诊断、检测视神经病变、灵敏度优于CT;不正确的描述是探测磁性异物。 5. 正常人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大约为7~12秒。 6.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形态学诊断应选择超声生物显微镜。 7. 黄斑部裂孔检查宜选择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8. 目前测量较准确,不受巩膜硬度影响的眼压计是Goldman眼压计。 9. 对比敏感度反映的是空间、明暗对比二维频率的形觉功能。

10. 有关三面镜检查法的描述,正确的是中央部分的凹面镜用于检查眼底的后极

部、75°镜检查后极部到赤道部之间的区域、67°镜用以检查周边部、59°镜可看到锯齿缘;错误的是59°镜不能用于检查前房角。

11. 有关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描述,正确的是它是50Hz的高频率分辨率

的B超,、用于眼前段疾病的辅助诊断,它对闭角型青光眼、恶性青光眼的诊断有意义,有利于眼前段肿瘤诊断;错误的是其因穿通力高可用于眼后节疾病辅助诊断。

12.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最常用的照明方法为角巩膜缘分光照明法。

13. 正常人在30岁前,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是3000-4000个。 14. 视交叉后视束病变黄斑分裂;脑皮质疾患黄斑回避;视放射上方纤维素病变

同侧下象限偏盲;距状裂下唇病变同侧上象限偏盲;视交叉病变颞侧偏盲。 15. 早期青光眼鼻侧阶梯;视放射前部损伤象限盲;视网膜中央动脉分支阻塞、

缺血性视盘病变扇形缺损,尖端位于生理盲点;视路疾患扇形缺损,尖端位于中心注视点。

16. 视神经功能检查应选择视觉诱发电位;双极细胞检查应选择视网膜电图-B

波;光感受器检查应选视网膜电图-A波;神经节细胞检查应选图形视网膜电图;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检查应选择眼电图。

17. 指侧眼压正常记为Tn;指侧眼压硬如石记为T+3;指侧眼压软如唇记为T-3。 18.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选择B超;眼轴长度测量选择A超;眶内肿瘤首选CT;

眶血流动力学检查选择彩色多普勒成像;眼内磁性异物检查禁用核磁共振。 19. 青光眼可出现弓形暗点和环形暗点;视网膜色素变性和球后视神经炎可出现

环形暗点;缺血性视盘病变不出现弓形暗点和环形暗点。

20. Amsler方格主要用于检查中心暗点、旁中心暗点、测定黄斑功能。 21. 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晚期、球后视神经炎、癔症可出现向心性视野缩小。 22. 眼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3个方面:视力障碍,感觉异常和外观异常。

23. 视力即视锐度,主要反映黄斑的视功能,可分为远、近视力,后者为阅读视

力。

24. 视野检查分为动态和静态视野检查。

25. 自动视野检查的检查方法有三大类:①阈上值检查;②阈值检查;③快速阈

值检查。

26. 病理性暗点包括向心性视野缩小,偏盲,扇形视野缺损,暗点。 27. 泪液分泌减少或其成分异常可引起干眼症,可采用Schirmer试验或检查泪膜

破裂时间。

28. 国人眼球突出度正常平均值为12~14mm,两眼差不多超过2mm。

29. 异常眼底荧光形态显示强荧光的有:透见荧光、异常血管及其吻合、新生血

管、视网膜渗漏、脉络膜渗漏。

30. 异常眼底荧光形态显示弱荧光的有:荧光遮蔽,血管充盈缺损。

31. 视野: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

它反应了周边视力。

32. 偏盲:以注视点为界,视野的一半缺损称为偏盲。

33. 黄斑回避:偏盲时注视点不受影响者称为黄斑回避,见于脑皮质疾患。 34. 暗适应:当从强光下进入暗处时,起初一无所见,随后渐能看清暗处的物体,

眼的这种对光敏感度逐渐增加并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称为暗适应。暗适应检查可对夜盲进行量化评价。

35. 立体视觉:也称深度觉,是感知物体立体形状及不同物体相互远近关系的能

力,立体视觉一般须以双眼单视为基础。

36. 间接光反射:在暗室内用手电筒照射另侧眼,受检眼瞳孔迅速缩小的反应。

此反应只需要受检眼瞳孔反射的传出途径参与。

37. 集合反射:嘱被检者注视一远方目标,然后立即改为注视15cm处自己的示

指,这时两眼瞳缩小。

38. 透见荧光:见于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和先天性色素上皮减少。特点:(1)在

荧光造影早期出现,与脉络膜同时充盈,造影晚期随着脉络膜染料的排空而减弱或消失;(2)在造影晚期,其荧光的形态和大小无变化。

39. 荧光遮蔽:正常情况下应显示荧光的部位,由于其上存在的混浊物质,如血

液、色素,使荧光明显减低或消失。

40. 黄斑分裂:同侧偏盲的中心注视点完全二等分者,称为黄斑分裂,见于视交

叉后视束的病变。

41. 视功能检查包括哪些方面?

视功能检查可分为主观检测(需受试者配合)及客观检测,前者即视觉心理物理学检查有视力、视野、暗适应、色觉立体觉、对比敏感度等;后者为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眼电图、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等。 42. 简述双目间接眼底镜的临床应用。

视网膜双目间接检眼镜主要用于:①各类原发性、继发性视网膜脱离;②各类眼底病所致的隆起不平,如肿瘤、炎症、渗出和寄生虫等;③屈光介质欠清或高度屈光不正,用直接检眼镜观察困难等。 43. 分析自动视野检查结果应注意哪几点?

自动视野判读的要点:①视野中央部分正常变异常,周边部份正常变异大,所以中央20°以内的间点多为病理性的,视野25°~30°上、下方的间点常为眼睑遮盖所致,30°~60°视野的正常变异大,临床诊断视野缺损时需谨慎;②孤立一点的阈值改变意义不大,相邻几个点的阈值改变才有诊断意义;③初次自动视野检查异常可能是受试者未掌握测试要领,应该复查视野,如视野暗点能重复出现,才能确诊缺损;④有的视野计有缺损的概率图,可辅助诊断。 44. 简述VEP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①判断视神经和视路疾患,常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②在继发于脱髓鞘疾患的视神经炎,P-100波振幅氏波多为正常而潜伏期延长;③鉴别伪盲,主观视力下降而VEP正常,提示非器质性损害;④检查测弱视渗疗效果;⑤判断婴儿和无语言能力儿童的视力;⑥对屈光间质混浊患者预测术后视功能等。图形VEP的检查结果比闪光VEP的结果更可靠,但视力低于0.3时,需采用闪光VEP检查。

45. 简述眼部CT检查的适应症。

眼科CT检查适应征:①可疑眼内肿瘤;②眼眶病变包括肿瘤、急慢性炎症及血管畸形等;③眼外伤眶骨骨折,眼内、眶内异物,无论金属和非金属高密度异物均可显示和定位;④不明原因的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探查视神经和颅内占位病变等。

46. 病理性视野有哪些?

在视野范围内,除生理盲点,出现其他任何暗点均为病性暗点。(1)向心性视野缩小:常见于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晚期、球后视神经炎、(周围型)、周边部视网膜脉络膜炎等。癔症性视野缩小,有颜色视野颠倒、螺旋状视野改变等现象。(2)偏盲:对视路疾病的定位诊极为重要。以注视点为界,视野的一半缺损称为偏盲。①同侧偏盲:多为视交叉以后的病变所致。有部分性、完全性和象限性同侧偏盲。部分性同侧偏盲最多见,缺损边缘呈倾斜性,双眼可对称也可不对称。上象限同侧偏盲,见于额叶或距状裂下唇的病变;下象限同侧盲,则为视放线上方纤维束或距状裂上唇病变所引起。同侧偏盲的中心注视点完全二等分者,称为黄斑分裂,见视交叉后视束的病变。偏盲时注视噗不受影响者为黄斑回避,见于脑皮质疾患。②颞侧偏盲:为视交叉病变所引起,程度可不等,从轻度颞上方视

野缺损到双颞侧全盲。(3)扇形视野缺损:①扇形尖端位于生理盲点:为中央动脉分支栓塞或缺血性视盘病变;②扇形尖端位于中心注视点:为视路疾患;③象限盲:为视放射的前部损伤。鼻侧阶梯:为青光眼的早期视野缺损。(4)暗点:①中心暗点:位于中心注视点,常见于黄斑部病变、球后视神经炎、中毒性或家庭性视神经萎缩等。②弓形暗点:多为视神经纤维束的损伤,常见于青光眼、有髓神经纤维、视盘先天性缺损、视盘玻璃疣、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③环形暗点:见于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等。④生理盲点扩大:见于视盘水肿、视盘缺损、有髓神经纤维、高度近视视野等。 47. 论述异常眼底荧光形态?

异常眼底荧光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1)强荧光:①透见荧光:见于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和先天性色素上皮减少。特点:在荧光造影早期出现,与脉络膜同时充盈;造影晚期随着脉络膜染料的排空而减弱或消失。在造影晚期,其荧光的形态和大小无变化。②异常血管及期吻合:如血管纡曲扩张、微动脉瘤,常见的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前膜、先天性血管扩张、视盘水肿、视盘炎等。③新生血管:可发生在视网膜、视盘上或视网膜下(脉络膜),并可伸入玻璃体内。愈是新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越强。视网膜新生血管主要由视网膜缺血所致,最常见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④视网膜渗漏:是视网膜血管内皮和视膜色素上皮屏障受到破坏、染料渗入到组织间隙的结果。特点:出现在造影晚期。黄斑区渗漏常表现为囊样水肿。⑤脉络膜渗漏:分为池样充盈和组织染色。池样充盈又称为积存,荧光形态和亮度逐渐扩大并增强,维持时间达数小时之久。荧光素积聚在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下(强荧光区边界不清)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下(边界清)。组织染色指组织内、异常结构或物质的荧光积聚,以致形成晚期强荧光,如玻璃膜疣染色,黄斑瘢痕着色。(2)弱荧光:①荧光遮蔽:正常情下应显示荧光的部位,由于其上存在混浊物质,如血液、色素,使荧光明显减低或消失。②血管充盈缺损:由于血管阻、无荧光充盈所致的弱荧光,如无脉病、颈动脉狭窄或阻塞、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病变可致静脉充盈不良。毛细血管闭塞可形成大片无荧光的暗区,称为无灌注区,常见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48. 论述计算机图形分析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扫描共焦激光等技术的应用是现代眼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为眼科诊断及研究提供了更精密的检查方法。(1)角膜地形图:对光光投射在角膜上规则的、十多层圆环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三维重建,描绘角膜表面的地形图。可进行角膜散光、圆锥角膜的定量分析,指导角膜屈光手术。(2)角膜共焦显微镜:利用共焦激光对活体角膜进先进水平同层面的扫描,可显示角膜的超微结构,辅助真菌、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3)角膜内皮镜:可记录角膜内皮细胞排列状况及计数,有利于角膜内皮功能的评价。(4)扫描激光偏振仪:采用相互垂直的两束激光扫描视盘周围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MFL),平行于MFL排列的光反射比垂直于MFL的光反射,两者反射的时间差称为偏振延迟值,此值间接反应MFL的厚度,用于辅助青光眼的早期诊断。(5)扫描激光地形图:利用共焦激光进行视盘32个层面的扫描,对视盘表面地形给予三维描绘,自动检测视盘、视杯、血沿有关参数,用于青光眼早期诊断及视神经随诊监测。(6)二涉光断层扫描仪:进行视网膜断层扫描,工作原理类似B超,不同的是干涉光断层扫描仪采用的是850nm波长的激光扫描,而B超采用的是声频扫描。主要用于黄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