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复习 下载本文

交感性眼炎是指发生于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术后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受伤眼被称为诱发眼,另一眼则称为交感眼。

(1)临床表现:可发生于外伤或手术后5天~56年内,但多发生于2周~2个月内。眼球穿通伤或内眼手术史对此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一般发病隐匿,为肉芽肿性炎症,可表现为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其中以全葡萄膜炎为多见。可出现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相似的晚霞状眼底和Dalen-Fuchs结节,也可出现一些眼外病变如癜风、毛发变白、脱发、听力下降和脑膜刺激征等。

(2)治疗:对眼前段受累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点眼和睫状肌麻痹等治疗。对于表现为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者,则应选择糖皮质激素口服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3)预防:眼球穿通伤后及时修复伤口,避免葡萄膜嵌顿及预防感染,对此病可能有预防作用。关于眼球摘除伤眼是否具有预防作用,尚有争议。对有望保存视力和眼球者,应尽可能修复伤口。对修复无望的眼球破裂,可慎行眼球摘除术。 50. 试述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及临床表现,应与何种眼病鉴别。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是一种以视网膜坏死、视网膜动脉炎、玻璃体混蚀和后期视网膜脱离为特征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15~75岁多见,性别差异不大,多单眼受累。

临床表现为多隐匿发病,出现眼红、眼痛或眶周疼痛,早期出现视力模糊、眼前黑影,病变累及黄斑区时可有严重视力下降。眼前段可有轻至中度的炎症反应,易发生眼压升高。视网膜坏死病灶早期多见于中周部,呈斑块状,以后融合并向后极部推进。视网膜血管炎是另一重要体征,动、静脉均可受累,但以动脉炎为主。疾病早期可以轻度至中度玻璃体混浊,以后发展为显著的混浊,并出现纤维化。在恢复期,坏死区常形成多数视网膜裂孔,引起视网膜脱离。 此病应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眼弓形虫病等相鉴别。 51. 试述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有典型临床进展过程:

①前驱期(葡萄膜炎发病前约1~2周内),可有颈项强直、头痛、耳鸣、听力下降和头皮过敏等改变。

②后葡萄膜炎期(葡萄膜炎发生后2周内),典型表现为双侧弥漫性脉络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是乳头炎、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视网膜脱离等。 ③前葡萄膜受累期(发病后约2周~2个月),除后葡萄膜炎期表现外,出现尘状KP、前房闪辉、前房细胞等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改变。 ④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约于发病两个月后),典型表现为复发性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常有眼底晚霞样改变、Dalen-Fuchs结节和眼部并发症。 上述4期并非所有患者均出现,及时治疗可中止于某一时期,并可能获得完全治愈。除上述表现,疾病不同时期,还可出现脱发、毛发变白、白癜风等眼外改变。常见并发症有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或渗出性网膜脱离。

第十三章:玻璃体疾病

1. 关于正常玻璃体表述是黏液样胶样组织。 2. 玻璃体细胞位于玻璃体皮质部。

3. 正常玻璃体功能表述正确的是支持作用、保持透明、促进眼球发育、代谢作

用、抑制多种细胞增生。

4. 玻璃体病常见症状眼前漂浮物。

5. 玻璃体后脱离是指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内表面分离。 6. 正常玻璃体液化与维生素C、光线、氧分子、铁离子有关。 7. 玻璃体后脱离时有闪光感。

8. 参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细胞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9. 关于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正确的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0. 女性,46岁,因左眼眼前黑影飘动1月就诊。检查:眼前节(-),玻璃体絮

状混浊(++),后极部网膜前可见Weiss环,眼底呈豹纹状,网膜表面未见出血、渗出等。初步诊断是玻璃体后脱离。

11. 女性,53岁,因右眼前黑影飘动、视力下降2月就诊。患者既往有明确高血

压病史,未正规治疗。无外伤史。检查:双眼晶体混浊(++),右眼玻璃体血性混浊(++++),部分机化,眼底窥不进。左眼玻璃体混浊(++),眼底见网膜血管细,可见动静脉压迹征。该患者右眼最可能的诊断是玻璃体积血。该患者入院后必须行b超辅助检查。

12. 构成玻璃体主要成分的是水;构成玻璃体纤维网支架的是ii型胶原。

13. 玻璃体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玻璃体液化;玻璃体粘连最紧密的是玻璃体基部。 14. 眼外伤有玻璃体积血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炎症有增殖性玻璃

体视网膜病变。

15. 玻璃体的功能有屈光功能、代谢功能、支持功能、屏障功能、对眼球发育的

作用。

16. 可能与玻璃体液化有关的是无晶状体眼、外伤、炎症、近视、人工晶体眼。 17. 复杂眼外伤、严重眼内炎、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晶体脱位入玻璃体腔

需行现代玻璃体手术。

18.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主要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

19. 星状玻璃体变性描述正确的是多见于50岁以上,75%的单眼发病,与糖尿病

有关,极少影响视力。

20. Weiss环:玻璃体与视盘边缘粘连紧密,分离后在视网膜前出现一如视盘大

小的环形混浊物,其存在是玻璃体后脱离的确切体征。

21. 飞蚊症:玻璃体后脱离或其他原因导致透明的玻璃体腔内有细小的混浊物,

使患者自觉眼前有蚊虫样的小黑影飘动。

22. 玻璃体液化:导致正常的玻璃体凝胶状态破坏,变为液体状态。

23. 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包括一组由于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部分玻璃体与

黄斑区和视盘附着紧密,产生对黄斑垂直向牵引的病症。可为双侧,有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和复视表现,需行玻璃体切割术。

24. 玻璃体变性通常包括星状变性、闪辉性液化、淀粉样变性三类。 25. 飞蚊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 26. 对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须采用玻璃体手术治疗。 27. 玻璃体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玻璃体液化。

28. 玻璃体后脱离时产生的“闪光感”是由于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所致。 29. 简述玻璃体后脱离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机制。

随着眼球的转动,飘动的玻璃体皮质对视网膜产生前后方向或切线方向的牵引力。由于周边视网膜薄且易变性,在高度近视眼黄斑部也易发生变性,这种牵拉可造成周边部视网膜裂孔或黄斑裂孔。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神经感

觉层下即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30. 简述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分级。

A级:玻璃体混浊和色素颗粒。B级:视网膜内表面皱折变硬,血管扭曲,孔源翻卷。C级:全层的视网膜固定皱襞,根据皱襞所占的象限范围分为C1、C2、C3级。D级:固定皱襞达4个象限,可分为D1(宽漏斗状)、D2(窄漏斗状)、D3(闭合漏斗)。

31. 试述玻璃体积血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表现:1)少量出血时,有飞蚊感,玻璃体轻度混浊,视力多不受影响。2)大量出血时,玻璃体血性混浊明显,视力急剧减退,眼底窥不清。3)对症处理全身情况。

处理原则:1)治疗原发病。2)保守治疗2-3月。3)难以吸收的严重玻璃体积血或合并有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时应及时行玻璃体手术治疗。

第十四章:视网膜病

1. 视杆细胞感暗光及无色视觉,视锥细胞感强光及色觉。 2. 视网膜是一层对光敏感的、精细的膜样结构,其组成为RPE和视网膜神经感

觉层。

3.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闭合小带和壁内周细胞形成视网膜内屏障。

RPE和其间的闭合小带构成了视网膜外屏障。

4. 视网膜硬性渗出描述正确的是硬性渗出是因为慢性水肿渗出、液体逐渐吸收

后,遗留下的脂质沉着所致,主要位于视网膜外丛状层,位于黄斑者,可顺Henle纤维排列成星芒状或扇形,或形成较厚的斑块,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黄白色小点和斑块,一般可以吸收。

5. 视网膜深层出血描述正确的是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的出血,位于外丛状层

和内核层之间,表现为小的园点状出血,色暗红,多见于静脉性损害的疾病。 6. Coats病描述正确的是常累及单眼,具有遗传性,自然病程预后较差,与系

统性血管异常有关,常在10岁前发病。临床描述正确的是大片黄白色脂质渗出,常伴有广泛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眼底检查和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血管异常,最终可因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失明,不常有视网膜新生血管。

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影响较小。 8.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有关。 9.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最多见于颞上象限。

10. 糖皮质激素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禁用。 11. 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

12. 按照国际临床分类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第5期出现增生性病变。 13. 按照国际临床分类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第4期应及时进行广泛的视网

膜光凝术。

14. Eales’病的临床表现描述正确的是多发生于20~40岁的男性,周边部小血管

闭塞,复发性玻璃体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小动静脉均受累。

15. 荧光造影检查一般会出现荧光渗漏的疾病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糖尿病性

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塞,不会出现的是视网膜海绵状血管瘤。

16. 神经感觉层具有三类细胞即神经元、神经胶质和血管系统。

17. 视网膜色素变性描述正确的是属于视锥、视杆营养不良,晚期形成管状视野,

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盘呈蜡黄色萎缩,会出现视网膜血管变细但无出血。

18. 视网膜色素变性最早期的症状或体征是夜盲。

19. 某高度近视患者突然发现左眼前黑幕遮盖,你首先考虑左眼视网膜脱离。 20. 近视者玻璃体后脱离最容易诱发视网膜脱离。

21. 主要病变部位在黄斑区的疾病是ARMD、Stargardt病、Best病,不在的是

Eales病。

22. 视网膜静脉阻塞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早时间在1个月内。 23. 西方国家老年人致盲的最主要原因是老年性黄斑变性。

24. 符合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的是视物变形,中央暗影,

视物模糊,中央凹反光消失,视力下降。 25. 视网膜前出血表现为半圆盘状。

26. 符合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表现的是几乎都可见裂孔,视野可有缺损,眼底

有青灰色隆起,初发时有“飞蚊症”,高度近视眼易发生。 27. 出现视物变形的疾病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28. 某男,65岁,高血压病史20年,突然出现右眼视物模糊1小时,眼部检查:

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左眼视力:0.6,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视乳头色淡、边缘模糊,动脉、静脉管径均变细,后极部视网膜呈乳白色,黄斑区可见樱桃红斑。该患者首选考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最主要的鉴别诊断是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该患者的治疗方法有血管扩张剂。

29. 某男,58岁,右眼视力下降1月。右眼视力眼前指数,左眼视力1.0。眼底:

玻璃体轻度混浊,视乳头边界不清,轻度隆起,静脉迂曲扩张,呈腊肠状,视网膜大范围片状出血,近视盘的视网膜可见多量片状黄白色渗出,黄斑中心凹亦可见出血渗出。此例病人的诊断应首先考虑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该病例如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为了避免出现最严重的并发症,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视网膜光凝。

3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典型症状视物变形;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早

期症状夜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常导致视力剧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典型症状周边黑幕遮挡感;老年性白内障常导致视力渐降。 31. Vogt-小柳原田病可导致盘状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导致牵拉性

视网膜脱离;Coats病常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若使用激素可导致大泡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格子状变性伴有玻璃体牵拉时可导致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32. 视网膜前出血聚集于视网膜内界膜与玻璃体后界膜之间,多位于眼底后极

部;视网膜深层出血位于外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视网膜浅层出血位于神经纤维层。

3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眼前暗影,视物变形,视力下降,但常不

低于0.5;

34. 视网膜脱离、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眼前暗影,视物变形。 35. Irvine-Gass综合症:白内障术后6~10周出现的黄斑囊样水肿称为Irvine-Gass

综合症,大多数在6个月自行消退。

36. 玻璃膜疣:呈圆形、黄色,位于后极部外层视网膜下,由脂质等代谢产物沉

积于Bruch膜内和RPE基底膜之间形成。

37. 特发性黄斑裂孔:在老年人相对健康的眼,无其他原因发生的黄斑裂孔,称

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是玻璃体后皮质收缩、对黄斑的切线或前后牵拉而形成。 3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并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

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 39. CME:视网膜水肿严重者液体积聚于中心凹周围辐射状排列的Henle纤维间,

形成多数积液小囊,称为黄斑囊样水肿,即CME

40. 棉绒斑:是视网膜内形态不一、边界不清的灰白色棉花 或绒毛状斑块,它

实质上不是“渗出”,而是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后、神经纤维层的微小梗死、轴浆运输阻断而形成。如果血管重新开放,棉绒斑可以消退。

41. 视网膜前膜:发生在视网膜内表面,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视网膜胶质细胞及

RPE的移行、增殖而形成的纤维化膜。若发生在黄斑及其附近的纤维细胞膜称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简称黄斑前膜。 42. Eales病: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即Eales病,以往曾称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多发生于20~40岁男性,病因不明,以双眼周边部小血管闭塞、复发性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特征。

43.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指因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病变并发玻血及眼外伤等发生玻璃体内及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纤维增生膜牵拉引起的视网膜脱离。

44. 白瞳症:约半数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出现瞳孔区出现黄白色反光。

45. 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同时伴有颅内松果体瘤或蝶鞍

区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称为三侧性视网膜母细胞瘤。

46. 第二恶性肿瘤:遗传性RB(视网膜母细胞瘤)若干年后发生其他部位原发

性恶性肿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等。

47.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原则是手术封闭裂孔。

48. Stargardt病的病理特征是在RPE水平有脂褐素沉着。 49. 脉络膜下新生血管是引起视网膜下出血的常见原因。 50. 简述特发性黄斑裂孔的Gass分期法。 共分四期:

I期:裂孔形成前期,仅中心凹脱离,视力轻度下降,中心凹呈黄色斑点或黄色小环,约半数病例会自发缓解。 II~IV期为全层裂孔。

II期:裂孔<400μm,呈偏心的半月形、马蹄形或椭圆形。 III期:>400μm的圆孔。

II~III期时玻璃体后皮质仍与黄斑粘连。

IV期:已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的较大裂孔,可见Weiss环。 51. 简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该病需与可引起“白瞳症”的其他眼病相鉴别。 ①Coats病多为男性青少年,单眼发病,其眼底特点为视网膜毛细血管异常扩张、视网膜内和下有大片黄白色脂质渗出及胆固醇结晶,可伴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无钙化表现。

②转移性眼内炎:多见于儿童高热病后,病原体经血循环到达眼内。患眼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