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和唁电的人。 他是谁?海明威
?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只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 一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类战争史。而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所以战争是应该诅咒的,而更应该诅咒的则是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更不能总是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烛照人性中常常隐藏着的那些正面与负面。 海明威传奇的一生
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作者推介: 海明威---硬汉性格的自我塑造者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体”,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
1
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简练明快,《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太阳照样升起》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关 于 小 说
?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 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2
?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 分类:
? (1)按篇幅:长、中、短、微
?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 (5)按题材:言情 武侠 科幻 魔幻 侦探 历史 纪实…… ?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 人物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 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 ?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 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背景知识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 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 佛朗哥 的叛军展开激战。《桥边的老人》关注 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 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 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 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 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二、1听录音朗读,关注对话人物 蹒跚轮辐撇下岔路疲惫踯躅踟蹰踌躇pánshānlúnfúpiēxiàchàlùpíbèizhízhú~~街头脚踝huái瞅chǒu撇嘴piěchíchú~~不前,也作踟躇chóuchú~~不决~~满志 2 整 体 感 知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分析本文思路。 首段:场面描写,介绍环境 主体:由对话构成情节
3
末段:交待结局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 思考:
对话人分别是什么身份? 我——老人 “我”是谁?
“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3 、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项链》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
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 我小的时候,家在哈弗尔,并不是有钱人 ? 家,也就是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 ? 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 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 全知视角的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 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
4
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 老人是谁?
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三、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内心何其苦涩和悲哀!
-----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 (二) 品读两人关于动物的对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 对动物如数家珍
? ——反映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的地位,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
? “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