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合欢树》教案 下载本文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合欢树》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

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法]

品读、交流、探讨、迁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清华附中,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该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史铁生,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

“……他(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让我们来看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轮椅上,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看上去生活得清苦却又坦然、神情超脱却又“不改其乐”.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在《合欢树》一文中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密码和人生颖悟呢? 说明:导语的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作文语文教师,我的阅读经验与学生相比毕竟要丰富一些,所以在导语中流露出我对作者的崇敬与信任可能有助于学生带着类似的情绪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其实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印发了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片段以及他人的评论,也是旨在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度、了解度、信任度,为顺利进入文本作好铺垫.

二、朗读文章,梳理梗概,品读交流:

先请一组同学分别朗读1-5节,大家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所在 段落 1 2,3 人生 节点 十岁 二十岁 “我” 作文比赛得第一 双腿残废 母亲的反应 急着说她自己 为我治病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我”的反应 扫兴/装作不注意 母亲的状态 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 一心只想写小说/不不年轻,有了白发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鼓励我写作 抱了希望 4 4 三十岁 第一篇小说发表 另一篇小说获奖 \\ \\ 在乎自己这条命 \\ 已不在人世 心烦,躲出去 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迷迷糊糊听到回答,得到一点安慰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能到达什么程度,你们的理解就能达到什么程度.

表格上清楚地标明了作者年龄的变化.那么,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哪些?请谈谈你的发现与理解.

母亲反应的变化、母亲的变化、我的反应的变化等学生都有精彩的发言. 教师注意点拨:母亲的“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她操劳一生,却没来得及分享儿子的半点快乐与骄傲,49岁就病逝了. 点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

第二课时

再请另一组同学分别朗读6-10节,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另一表格: 所在 段落 8 人生 节点 二十岁 7 10 三十岁 合欢树 母亲的反应 “我”的反应 母亲的状态 \\ \\ \\ \\ 过世 已不在人世 被认为是“含羞草”,其为我找工作,在路边\\ 实是合欢树 挖了棵“含羞草” 第二年没发芽 第三年长叶茂盛 第四年移栽窗前 第五年搬家被遗忘 开花 年年开花,长到房高 叹息,舍不得扔 高兴,常去侍弄 念叨何时开花 \\ \\ \\ \\ \\ \\ 悲痛,忘了小树 心里一阵抖 后悔没自己摇车去已过世多年 看看 将这一表格与前一表格进行比较,谈谈你的发现、理解与感悟. 合欢树的成长与作者的成长多么相似: 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 我的反应: “抖”

“一阵抖”是由“合欢树”触发的,前文迷迷糊糊听到的回答不过是自我安慰,只能让作者“得到一点安慰”——强调“一点”,其实还是不能释怀,没能真正得获得安慰,所以他仍然不愿回家,在街上瞎逛,直到想起邻居曾提起“合欢树”开花了,一下子情感似乎找到了出口.

此文并非单纯的“怀念”,早在四年前他就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虽然说对母亲的怀念可能贯穿了作者的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年后的他会再拷贝一篇类似的作品,这也是所有写作者的大忌.请注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这段话——

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这是作者一点点领悟母亲的爱的过程——谁言寸草心,“识”得三春晖.

说明:这两个表格借鉴、修改自我校语文组李琳老师的设计,它们很好地解决了我原先课堂上缺乏教师引导以致学生交流易于散漫无序的问题.学生的课堂回答是在课前无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自行准备而在开课时根据我给出的线索即兴完成的.其实,我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活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动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学生课前交来的各种各样的感想基础上一点点成形的. 三、 探讨最后一段,与大家分享你的理解与感悟. 课前预习阶段不少同学都反映最欣赏文章的结尾,这倒和老师不谋而合了,我也极为推崇这两段.正好留给我来朗读,我不再有同学们甜美的嗓音、青春的激情,但我有着对某一生命阶段的直接体验,因此对这篇文章的领悟或许会比同学们更深一些.老师朗读11、12两节,在作者独自静思默想中,对合欢树、对母亲、对命运的感怀交织在一起. 我想先请同学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段落序原文 号 第11节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学生理解 教师点拨 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心情在悲伤与安慰中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交替.在哀恸与丧亡的的一点一滴的爱. 阴霾之下,人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羡慕那个孩子,能看着那棵树 “生命”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孩子不知道,强调的是作者的刻骨铭心 爱的传递 第12节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说明: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写下的读后感、片段心得体会中提到了这个结尾,他们的阅读反应与我很接近,这让我觉得可以把这段作为重点供大家一起探讨. 四、 创造性理解与迁移:

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们由史铁生个人的特殊遭际跳脱出来,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普遍性: 板书:

母亲 妈妈

合欢树 “合欢”的隐喻与启示 “我” 孩子

“合欢”——是巧合也好,是冥冥中的安排也好,这个词都会引人浮想与沉思.正是这课树,承载了多方情感与多方期待,凝聚了不只作者一人的回忆,触发的也不仅是作者内心不忍碰触的隐痛,在它身上作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追思得到了寄托.且因它本身亦是生命的昭示,作者反而可以在它的身上得到某种启示. 由那个孩子想到普天下尚未长大,但有一天终会长大的孩子;由那个孩子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继而想到普天下所有爱着自己孩子的妈妈.请注意作者用了“妈妈”一词. 香港作家李碧华曾在日本一家小书店看到一本名叫《给母亲的短柬》的小册子——收集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人曾经不敢、不忍、不好意思、没来得及向母亲说的话.我选了一些给大家分享——

“当我见到桔梗花砰然绽放,令我想起你在年轻的日子,大太阳下,持着一把伞.” “求你来领我出去,妈,我在森林中迷路了! ” “在我小时候,曾骂:‘你去死吧!’.现在,我多想把那小孩杀掉.” “在电话中说真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我偷偷写个字条:‘对不起,妈’.” “妈,我今天在巴士站见到一个女人很象你,我帮她提袋子了.”

“妈,你快乐吗?满足吗?——你猝然去世后四年,我才有力气问你这问题.” “你一定很奇怪,我是从来不跟你写信的.彩子她有孕了,妈.”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