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特色作业设计方案 下载本文

而生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如在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教学中,笔者布置归纳比较作业:请同学归纳整理水的性质、比较压力和重力的异同、归纳比较固体液体压力压强的异同、比较溶解度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归纳比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比较三种净水法的原理和效果……笔者布置的此类作业还有: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后,请学生找出本册所学过的涉及酸的化学反应,并整理归纳出酸的性质。在学习电动机、发动机后,请同学归纳出电动机、发动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比较;在学了电路的连接,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归纳比较作为作业留给了学生;还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比较”;“光的反射、折射比较”……

学生在归纳比较中采用了列表法、叙述法、图示法等等方法,通过归纳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同求,挖掘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在完成作业任务,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评价。

(6)阅读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曾通过调查发现,那些负担过重、学业成绩越来越差的学生往往都是智力生活背景极其贫乏,除了上课、做作业外什么课外读物也不读,什么课外科技活动也不参加的人。由于他们的智力生活背景贫乏,知识面极其狭窄,因而要真正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时会面临更大更多的困难。因此,学生除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课外阅读。笔者通过布置课外作业,指导鼓励学生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的广泛地阅读有关科学知识和科学发展史的书和资料,并要求学生加以积累,根据自己的理解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定期交流。笔者还设立了“课外科学知识”园地供学生交流。如在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教学中,笔者布置的此类作业有:查阅有关水和生命资料、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史、潜水艇和轮船的有关资料等等。此外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之前,利用双休日笔者布置了一个阅读作业,请学生查阅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科学史,了解其得出过程。在学习板块构造时,要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通过查阅有关科学史及其他一些阅读作业,使学生了解了定律、学说等知识的背景,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所蕴藏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以及宽容意识,从而领悟到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人性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同时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和艰辛,培养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3、作业反馈评价的改进

笔者根据作业完成的时间将作业分为及时作业和延时作业。一般及时作业是教师为了巩

固新知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所布置的作业,主要包括传统的书面作业、归纳比较作业、部分实验观察分析作业等。对这些作业要及时检查、批改或讲解,第一时间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为下面继续讲授奠定坚实基础。而延时作业,作业内容常具有开放性,作业时间也相对较长,如实践活动作业、某些实验探索作业、小制作等,通常以调查报告、实物、图片、实验报告等形式作为作业成果。对这类作业的评价笔者以积极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作业成果展评把作业评价渗透到学生群体的交往互动中去,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评价,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又让他们学会客观分析和辩证思考。

五、实施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笔者将上述理念及作业设计付诸于自己的科学教学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对科学作业兴趣增强、思维更加活跃,会主动地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加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增强。部分后进生也走出了负性情绪体验的怪圈,有了成功的内心感受,增强了信心,改善了不良的自我评价。在实践中,笔者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和教育的技艺和艺术就在于需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和乐趣。”“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精神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作业设计和实施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还有不完善,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在目前初中每班40~50人大班上课的条件下,在作业展评时,如何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充分交流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发表评论

给编辑发邮件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科学课外作业:你拿什么来吸引我?

发布时间:2007-03-07 点击:3990 作者:嘉兴市行知小学 王建峰 嘉兴市文昌路小学 周 军 来源:中国

小学科学课程网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逐步深入,科学教师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也在逐渐增加。许多老师发现在40分钟的课堂上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学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完全展开。因此有教师认为可以不按时常规的时间上下课或者自由的处理、删减教材内容,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更多的教师则是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拼命的赶40分钟。我们通过调研和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

主要原因是:教材中有部分涉及“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种植饲养、专题研究、科学小制作、搜集信息”等费时费力的学习内容,其中一部分对于40分钟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这部分内容却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或建议积极开展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它们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也是新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这些内容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的消化,怎么办?

这是实践中的问题,理应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我们认为如果将目光仅仅投射于课堂,这个问题显然无法解决。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打开课堂,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去。

《课程标准》也同时指出“科学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充实科学教育;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他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科学课外作业也就必然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现时的教学实践中科学课外作业的境况如何呢?除准备材料外,一般布置的探究与实践性课外作业一学期不超过10次,完成的内容以收集资料、小制作、观察记录等。但是,绝对多数的专职教师反映,多数时候要达到完成语数作业的境界是天方夜谭,积极完成任务的总是那几个孩子,其它的均曾作观众状——上课了,拿不出自己须在课外完成的作业,就美名曰“小组合作一下,观摩一会儿”,就此老师也并能不责怪什么?更不会课外去追究他们!

而我们,作为一名科学专任教师,最希望当然是能神气的让孩子们能够自觉地象完成语文、数学作业一样,齐刷刷地准备好自己的课外作业和同学们分享!让他们在完全没有老师的压力下主动地、饶有兴致地进行课外探究;甚至让他们的科学作业成为一帖紧张学习后的放松剂。要想实现这般愿望,无疑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评价促学习的方式还需要斟酌,布置作业的方式还需要改进,对课外的学习项目要有明确定位。因此,我们必须对以上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一、适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的学习项目

分析教科版三至五年级的教材,适合让学生作为课外作业完成的学习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专题研究类

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类型。对小学生而言,不管前人是否已经作了研究,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研究机会。

具体如纸的研究、蚕的一生、凤仙花的生长等师生根据教材拟定的一个主题。在一个专题中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子项目,再由小组或个人分头去研究。如关于纸的研究,可以分成以下的小项目:纸的发明和古代造纸术,纸的种类、性质和用途,对不同纸的吸水性的研究,自己造几张等。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指导学生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写出报告。

2、、种植饲养类

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活动。科学课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也提出要求,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技能、乐趣方面的发展。

在合适的季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凤仙花的种植,蜗牛、蚂蚁、蚕的饲养等活动,让学生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写观察记录,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情感。

3、科学小制作、小发明类

这类活动一般结合某个专题进行,如在对空气研究时可以做空气枪,对浮力进行研究时做一艘潜水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鸡蛋保护器等。大多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废弃物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促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小制作以在课堂上讲清原理后,实践制作作为课外作业。鼓励学生有所创新,进行发明创造。科学小制作、小发明也是对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4、搜集科学信息资料

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一般是由教师自己或和学生们根据教材教学需要,一起确定一个

他们感兴趣的主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再用各种方式表达、汇报他们的成果。

在以上项目中,最难完整完成的是一些需要长期观察实验的内容,如饲养蚕并做观察记录、种植凤仙花并做生长记录;而一些具有专业特征的课外作业也较难完成,如观察天气变化(气温、风向变化、雨量)、空气质量考查;而“蚕豆的萌发”和“种子发芽实验”则由于实际变化与观察时机协调不好,也完成效果太理想;还有一些甚至是由于观念冲突造成无法布置,如“计量自己一昼夜的排尿量”。因此,教师须注意课外作业的合理目标定位,使之既有挑战性又能完成。

二、合理设计课外作业

一个具有启发意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主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且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此,和任何学科的老师一样,科学课外作业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对其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课外作业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完成目标效率为参照。

1、合理的作业周期

以《秋冬季的生物》一课为例,教材其要求学生9、10、11、12连续四个月跟踪观察四至五种生物的生长生活变化,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实际的完成率可想而知,笔者执教的三个班近160名学生中只有四个小组坚持到最后。主要因为时间太长,研究目标难控制,造成效率问题,使得实际参与面较小,大多数学生无法完成。而且有研究表明 “小学科学中长期研究性作业对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的作用有限”、且对“科学学业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性影响”(《小学科学中长期研究性作业的实验研究》,汤宝根、高炳林)。因此,超长时限的课外作业要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教材中必须配合的内容,则应进行阶段任务分解,一般从布置到反馈以不超过一周为宜。

2、合理的作业要求

太容易没有味道,太难做不到,合理的作业要求是“因事制宜”。 以“控制 条件的种子发芽实验记录”为例,教材中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如下表所示:

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