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载本文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

(2017级专用)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牢固的法纪观念,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技术创新、开发、应用及推广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

1.思想品德要求 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素质要求 应掌握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外国语要求 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土壤学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培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土壤质量管理技术。

2.植物营养学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复混合肥料及专业肥料的二次加工与应用技术、养分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技,新型缓控肥料研制与开发、植物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技术。

3.农业环境保护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业环境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

4.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与土地整理、土地信息处理技术。

5.水资源与农业节水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技术、旱作农业与保护地节水灌溉技术。

6.资源环境微生物学 主要方向包括研究环境微生物与分子生态、 废弃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和土壤系统生物学与资源挖掘等。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8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6学分(不少于半年的校内外实践以及其它形式的实践)。

四、培养方式

1.教学方式 实行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内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校课程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校内外本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管理等实践工作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工作完成后须提交实践总结报告。学位论文既可结合实践工作完成,也可在校内科研基地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完成。

2.指导方式 学位论文指导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导师应具有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水平人员担任。若校外导师为招生导师(第一导师),则校内导师(第二导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具有博士学位。校内导师侧重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外导师侧重负责指导实习和实践过程管理。学生的论文选题、研究指导和论文写作指导由两位导师共同承担。

3.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考试及格方能取得学分。

4.学术报告 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须参加导师所在团队组织的学术活动。毕业前每人做2次以上读书报告或提交3份读书报告笔记,提交1份文献综述报告、1份研究进展报告。报告时间由学生与校内导师协商确定。

5.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须深入本领域校内外基地,与科技攻关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指导教师须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并指导其开展实践工作。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3年基准学制安排。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攻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门,成绩合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公共学位课程 学 位 课 程 领域主干 课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外国语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法 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 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经济学 选修课 土壤质量管理 植物营养管理 资源环境微生物学 实践环节 补本课 总学分 实践总结报告 土壤学 植物营养学 学时 36 18 18 4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4 学分 2 1 1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6 开课学期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必修 同等学历与跨学科补修 任选其中3门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选其一 备注

六、考核方法

1.课程考核 课程考试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文献综述 要求阅读文献 40 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占30%以上,并根据综述内容和生产实际提出学位论文题目。

3.开题报告 应在第三学期中期考核前完成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要公开举行,由5人以上本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确定是否通过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4. 中期考核 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本着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注重创新性和先进性的原则。

1.选题与实施 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2.研究时间 要求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通过到论文答辩)。

3.研究要求 开题报告通过后即按要求进行研究工作。要求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实验、观测、规划设计或调查。实验、观测、规划设计或调查等均应有原始记录,要按照导师要求定期汇报研究进展情况。

4.论文形式 论文形式必须是一篇科研论文,但内容可以涉及市场调研、应用技术和应用基础理论试验研究、与农业资源利用相关产业调研及规划设计,相关新产品开发方案、相关产业案例分析等,要有丰富详实的数据分析和完整的逻辑推理,必须避免资料汇编、文献综述、技术规程、企划书,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战略规划等形式。

5.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写作要条例清晰,内容具体,结构规范,层次分明,文理通顺,数据真实,统计分析科学,版式符合《沈阳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否则不接受答辩。

6.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须根据实践工作与研究内容进行写作,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应用性;论文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农业资源利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资源利用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作者个人的新见解;论文须符合学校对查重结果的要求;论文应以中文撰写,字数不少于2万字论文。

八、答辩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提交时间 申请夏季答辩的应在当年3月1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4月15日前向土地与环境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申请冬季答辩的应在当年10月1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10月15日前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具体要求以当年通知为准。

2.学位论文提交程序 向土地与环境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的论文必须有导师亲笔签名“同意提交”,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论文质量进行初审(预答辩),并由学术方向带头人签名同意方可进入质量审查程序。

3.学位论文质量审查 提交的正式论文必须通过质量审查方可参加答辩。首先是查重审查;查重合格方可进入论文评阅程序;论文评阅通过方能取得答辩资格。

4. 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研究生在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学位论文通过质量审查之后,可向土地与环境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提出答辩申请,学位评定分委会上报校学位办审核批准后,由土地与环境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且须有 1 名以上外单位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答辩对所有教师、学生开放,学生宣读论文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 10分钟。

5.毕业与学位授予 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专业学位授予要求的,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申请表》,经土地与环境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决定,授予农业硕士学位。

九、必读文献

各研究方向参考书目、期刊清单如下。

1. 土壤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