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全)题库 下载本文

.

薯、木薯、甘蔗等。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

(1)类型:A、自交系品种;B、杂交系品种;C、群体品种;D、无性系品种。 (2)育种特点: A、自交系品种:

a、自花授粉加单株选择的育种方法;b、拓展遗传变异围,在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 B、杂交系品种:

a、包括自交系育种和杂交组合育种两个育种程序,贯穿于两个程序之间的关键问题是自 交系间的配合力测定;b、对影响亲本繁殖和配制杂种产量的性状必须加强选择;c、 需要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供销体系。 C、群体品种:

a、使群体品种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和基因型的多样性;b、使用群体品种能够保持广泛 的遗传基础和基因型的多样性 D、无性系品种:

a、利用无性系迅速固定优良性状和杂种优势;b、选择优良芽变,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3、如何确定作物的繁殖繁殖方式?

第二章 种质资源

1、论述种质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 概念

广义:种质资源是指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 型,也称为遗传资源、基因资源。

狭义:种质资源是指用于选育新品种的原材料,也称育种的原始材料。 重要性

(1)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2)是突破性育种的关键; (3)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

(4)为避免品种的遗传基础贫乏,必须利用更多的基因资源,维持和提高作物品种的生产力;

(5)是有关键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 (6)是有生命的财富,有待保护。

2、按不同来源可将种质资源分为哪几个主要类型:

(1)自然种质资源,其中又可以分为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

页脚

.

(2)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是通过诱发而产生的突变体。

3、各种种质资源的特点和育种利用价值:

(1)本地种质资源:是原产本地的地方品种和推广的改良品种。

特点:品种类型多,变异大,对当地自然灾害、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和耐性,适应 性强。

利用价值:a、通过筛选或简便的选育方法直接应用于生产;b、做杂交亲本,以增 强新品种的适应性。

(2)外地种质资源:指有国外其他地区引入的类型和品种。

特点: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和经济上的遗传基础,具有遗传的多样性,具有某些本地 资源没有的优良性状,如抗病性。

利用价值:a、作为杂交亲本,将有利基因导入改良品种或创造遗传丰富的类型;b、 经过试验鉴定,选出适应本地栽培的品种,直接在生产商的利用;c、能 选育在与本地资源杂交,运用杂交种优势。

(3)野生种质资源:包括各种作物的野生种和有利用价值的近缘野生植物。

特点:由于其在长期和自然选择条件下形成,所以其具有很强的抗逆性,有些具有优 良的品种

利用价值:a、作物杂交亲本,将有益基因转育到作物品种中;b、利用野生种或近缘 植物杂交,还可以合成医院的多倍体,创造新品种;c、通过栽培驯化,形 成新的栽培品种。

4、简述种质资源工作的二十字方针。

二十字方针是:“广泛收集、妥善保管、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

第三章 育种目标

1、育种目标:是指根据一定地区,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 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 的具体要求。

2、现代农业对农作物品种有何要求:

共同要求: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适宜、适应机械化。

3、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1)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 (2)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

页脚

.

(3)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

(4)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4、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要素:

(1)谷类作物一般是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 (2)棉花是单位面积株数、株铃数、玲重和衣分; (3)大豆,油菜是单位面积株数、株荚数、荚粒和粒重; (4)烟草是单位面积株数、每株叶面积、每片叶重。

第四章 引种和选择育种

1、引种:广义上是指从外地、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的新品种有关理论研究所需的各种 种质资源;狭义上是指作物育种途径之一,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的品种(品系), 经过本地试种鉴定试验,从中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品种,直接应用于生产或利用 它们的某些优良性状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间接地加以利用。

2、气候相似论:原产地与引进地区之间,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相似,以保证 品种互相引种成功的可能性。

3、生态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因素。

4、生态环境:生态因素有气候的、土壤的、生物的,这些起综合性作用的一些生态因素的 复合体。

5、生态类型:一种作物对一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遗传适应性,具有相似遗传适应 性的一个品种类群。

6、选择育种:根据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群体中直接利用自然变异,选择出优良的变异单 株,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一系列试验,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7、生态区:对一种作物具有大体相似的生态环境的地区。 8、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是:

影响因素:(1)温度; (2)光度; (3)纬度; (4)海拔(主要影响日照长度和温 度); (5)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

9、高温短日照作物和低温长日照作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如何变化?引什么品种好? (1)高温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时,若是春播品种,则生育期变晚,植株增高,营养器官 变大,在适宜条件下,穗粒多,和可能增产;若是引夏、秋播品种,则生育期变晚, 甚至抽穗结实,所以应引进早熟品种好。

(2)低温长日照作物南种北引时,若引的是春性、弱冬性品种,则可能发生冻害,不结 实;若引冬性、强冬性品种,则会因温度降低,日照变长,因此变现为早熟,所以

页脚

.

应引进晚熟品种好。

10、高温短日照作物和低温长日照作物北种南引,生育期如何变化?引什么品种好? (1)高温短日照作物北种南引时,生育期变短,植株变矮,抽穗早,穗粒小,粒重降低, 经济性状不好,应引晚熟品种好。

(2)低温长日照作物北种南引时,生育期延迟,若是半冬性品种,即使通过春化,也会 延迟拔节,甚至不能抽穗,应引进春性、弱冬性品种较好。

11、引种的工作环节(程序) (1)根据生产需要确定引种目标; (2)收集引种材料; (3)加强检疫工作; (4)引种必须经过试验。

12、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作物品种群体的自然变异和纯系学说。

★纯系是自花授粉作物一个纯合体自交生产的后代,即同一基因型组成的群体。 ★纯系学说是自花授粉作物纯系育种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把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 遗传变异,在育种工作中,通过后代坚定选择可遗传的变异。

★作物群体自然变异的原因:(1)自然变异引起基因重组;(2)自然变异;(3)新育成 品种群体中的变异。

13、选择的基本方法及特点;单株选择与混合选择在方法和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1)单株选择:即品种群体中选择优良的个体,分别脱粒保存,翌年分别种一小区(行), 根据个小区植株的变现来鉴定上年当选的个体优劣,并根据此淘汰不良个 体的后代。

特点:选择效果好,得到纯和的系统,但工作量大,适合于自花授粉作物。 (2)混合选择:即从品种群体种选择目标性状基本相似的个体,混合加以繁殖,与愿品 种进行比较,从而培育新的品种。

特点:选择特点不如单株选择,但可保持群体异质性和遗传多样性,避免繁殖引起 生活力衰退,因此,混合育种选择更适合于常异花授粉作物和异花授粉作物 品种群体的改良,增加群体优良基因或基因型的频率。

19、系统(纯系)育种和混合选择育种的程序:

系统育种程序:(1)优良变异个体的选择; (2)株行比较试验; (3)品系比较试验;

页脚

.

(4)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5)品种审定与推广。

混合选择育种的程序:(1)从原始品种群体中进行混合选择、混合脱粒、混合选择; (2)比较试验; (3)繁殖和推广。

第五章 杂交育种

1、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基因型的品种或类型杂交,创造变异,并从中进行鉴定选择,培育 成符合生产的新品种。

2、组合育种:是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时结合后形成各种不同 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其遗传机理主 要是基因重组和互作。

3、超亲育种:是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一个杂种个体中,形成在该 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其遗传机理主要在于基因累加和互作。

4、常用的杂交方式:

(1)单交:两亲本进行一次杂交,以A*B或A/B表示;

(2)复交: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

a、三交:三个品种间的杂交,以(A*B)*B表示;b、双交:两个单交杂种再杂交 (三个品种双交用(A*C)*(B*C)表示,四种品种双交用(A*B)*(C*D)表示)。 c、四交:四个亲本先后杂交,用{(A*B*C)}*D表示。

(3)回交:双亲杂交F1与亲本之一再杂交的方式,(A*B)*A表示;

(4)多父本混合授粉:用几个父本品种的混合花粉,对一个母本品种的去雄花授粉, A*(B*C*D),常用在棉花育种上。

5、杂交育种的三论基础:

(1)利用基因重组,可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育成双亲有点于一体的新品种;

(2)利用基因互作,生产新的性状,互作的基因在二亲本上,则通过杂交可使互补基 因相互结合而产生新性状;

(3)利用基因累加,产生超亲性状,尤其是数量性状。

6、亲本选配的原则及其原理:

(1)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形状上优缺点尽可能互补。 其原理是: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2)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

其原理是:品种对外界条件的适应性事影响丰产、稳产的重要因素,杂种后代能否 适应当地条件和亲本的适应性关系很大。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