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4课赵普己任天下赵普的人格之魂苏教版 下载本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己任天下,赵普的人格之魂

赵普的人格无疑是光彩夺目的,文字虽然短小,但读罢文字,读者能很快体会到赵普那有血有肉的的人格存在,仿佛如在眼前。纵观全文,他的光彩夺目的人格其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勤学苦读、推贤荐德和赤胆诚心。看起来,这三样人格光彩在赵普的性格里面各为独立,实则不然,无论从作者行文构思考虑,还是从赵普整个人格形成的全局着眼,这三个层面都是不能随意割裂开来的。这中间,其实有着一个坚实的底盘,即:一代国相赵普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首先看赵普的勤学苦读。他的勤学苦读与别人大不一样,他苦读的内容很单一——《论语》而非杂家。为什么只读《论语》?很明显,他深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治国治天下之人间宏理。赵普为什么苦学?两个原因,一是因“少习吏事⑵,寡学术”,二则“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初看,他读书的动机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自己小时学得太少,不能跟上为官的需要,更因为当了一朝国相以后,皇上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细想,赵普其实要学的东西很多啊,可是为什么只单单苦读《论语》呢?这就是赵普把客观的形势的需要和自己主观的愿望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在形势面前他充分考虑到了自己的身份,自然想到了自己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关系,而不只是考虑为守住私己官位而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高尚的动机,所以,赵普才“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这竟日”可见,赵普身上这一光彩人格的呈现,正是己任天下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

其次看赵普的推贤荐德。赵普的推贤荐德也同别人不一样,他推荐的方式很特别——苦荐而非勉举。在陈述赵普推贤荐德的举措之前,作者先讲了两个容易被读者忽略的内容,一是赵普性格中的“忌克”,意思是说他骨子里面有妒忌他人且为人苛刻的毛病,这是本性,很难克服的;二是交待了当时一个社会为官背景:“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意思是说,大家都是这样,想当正人君子还不那么容易,赵普身为国相,当然难以洁身自好。把两个方面联系起来一想,就会发现,一个有个顽固性格弱点(其实是妒贤忌能)的人,而且身处整个环境的不利之中,怎么能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呢?显然,难度太大了,搞不好,就可能顺着自己本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大流往下发展,直至把自己淹没在世俗与欲望的汪洋大海中。可是赵普却没有这样,他成功的克服了自己的弱点,当了一任识才荐才的好国相。在推贤荐德的过程中,他做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地步,这一切都是源于什么是“己任天下”几个字。

再者看赵普的赤胆诚心。赵普的赤胆诚心也同别人不一样,他忠诚的对象很超然——国家而非皇上。当然,作为皇上的臣子,他当然首先做一个听话的臣子,但是赵普又不止到此,在皇上与国家之间有选择出现的时候,他断然把国家摆在了皇上的上面,也就是说他把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了。在推贤荐德这一事件中,赵普就做到了这一点,真正是“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的大好结局。赵普最终成功了,为什么?因为他是以天下为己任,而皇上,也终于感受到了赵普的这一颗赤胆挚诚之心。

《赵普》一文,短小精致,全文不足二百字,且行文隽永冼炼,层次脉络清楚,如果仅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说,恐怕仅凭借课下注释,一般同学都能靠自学把握。但是如果从人文的角度学的话,这短小的一文,其实是一篇引导学生练达性格、胸怀宙宇的好教材,而且其中大有挖掘不尽的宝矿所在。而如果同学们手里握紧“以天下为己任”这把钥匙,认识赵普、学习赵普,就能豁然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