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统计学》习题 下载本文

月 份 月未工人数(人) 工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 6 550 80.0 7 580 86.0 8 560 81.0 9 565 80.0 10 600 90.0 11 590 87.0 12 590 85.0

计算该工厂2004年下半年工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 5.某商店有下表资料: 月 份 3 4 5 6 商品销售额(万元) 月末销售员人数(人) 165.0 210 198.0 240 177.0 232 216.9 250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1)第二季度该店平均每月商品销售额;(2)第二季度平均售货员人数;(3)第二季度平均每售货员销售额;(4)4、5、6各月份(分别)的平均每售货员销售额;(5)第二季度平均每月每个售货员销售额。

6.某水泥厂2001~2006年水泥产量如下表。计算出表中各动态分析指标各年的数值,并填入表内的相应格中。 年 份 水泥产量(万吨) 增长量(万吨)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逐期 累计 环比 定基 环比 定基 2001 580 – – – 100 – – – 2002 685 2003 819 2004 900 2005 1 010 2006 1 160 增长1%的绝对值(万吨)

7.根据动态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推算出下表空格的数值,并填入表中。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产值(万元) 170.0 增长量(万元) – 14.0 发展速度(%) – 105.0 与上年比较 增长速度(%) – 15.0 增长l%的绝对值(万元) – 1.2 8.根据动态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推算出下表空格的数值,并填入表中。

41

年 份 增长速度(%) 环比 定基 2002 20 2003 50 2004 25 2005 125 2006 24 9.根据第6题资料计算各逐期增长量,计算它们的平均增长量,并据之预测该水泥厂2007年和2008年的水泥产量。

10.根据第6题动态数列资料,用水平法求2002——2006年水泥产量的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并据之预测2007年和2008年该厂的水泥产量。 11.某现象2003——2006年各年的递减速度分别为:12%、10%、8%和2%,试用水平法求其平均下降速度。

12.根据第6题原动态数列资料,试分别用半数平均法和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直线作图,并分别据以预测2008年的水泥产量。

13.某地区甲产品2003—2006年各季度收购量统计资料如下:

单位:万吨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一季 13 14 16 19

二季 5 6 8 15

三季 8 10 12 17

四季 18 18 22 25

根据上表资料:

(1)用移动平均法对该动态数列进行修匀(列表表现其趋势值); (2)用直接平均法计算其季节比率;

(3)预计2007年该产品全年收购量为96万吨,按其季节比率,各季度的收购量应安排多少?

第七章 统计指数

【考试题】

(一)判断题

1.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方向及变动幅度的相对数。( ) 2.加权指数是计算总指数广为采用的方法,个体指数也是一种加权数。( ) 3.利用指数体系理论,可以反映被研究现象的变动趋势。 ( ) 4.同度量因素在综合指数的编制中只起过渡或媒介作用。 ( ) 5. 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可以使用非全面材料,所以也有代表性误差。 ( ) 6. 使用全面资料条件下,平均指数法可以理解为是综合指数法的一种变形形式。 ( )

42

7. 指数体系是进行因素分析的根据。 ( ) 8. 指数因素分析法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分析在分组条件下,总平均数受各组平均水平和次数结构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 ) 9. 可变组成指数=固定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 ) 10. 计算动态指数时,如基期和报告期相隔太远,会降低指数的代表性( ) 11. 在特定条件下,平均数指数是综合指数的变形公式。 ( ) 12. 指数因素分析法可用于动态分析,也可用于静态分析。 ( ) 13. 综合指数是根据全面材料计算的,平均数指数是根据非全面材料计算的,因此,前者能反映现象变动产生的实际效果,而后者则不能。 ( ) 14. 某市1998年与1997年相比,同样多的人民币只能购买86%的商品,则物价上涨幅度为14%。 ( ) 15. 三个个体指数之间也可以形成指数体系。 ( ) 16. 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仅是指数的一种分类,两者并无联系。( ) 17. 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产品产量指数,可以反映产品数量的综合变动,而不能反映产品价值水平的总变动。 ( ) 18. 因素分析法的主要任务就是测定多因素现象的总量指标在动态对比中各因素的变动情况及其对总动态的影响程度。 ( ) 19. 凡静态上恒等的乘积式因素关系等式,在动态上用指数体系分析也必相等。( ) 20. 根据指数∑z1q1/∑z0q1说明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25% 。(z为单位成本,q为产量) ( )

(二)单项选择题

1. 按指数的性质不同,指数可分为( )。

①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②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③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④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2. 运用编制统计指数的方法主要目的在于( )。

①建立指数体系 ②进行因素分析

③解决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情况 ④研究事物变动的趋势和规律 3.综合指数法是计算总指数的( )。

④唯一的方法 ②最科学的方法 ③重要方法之一 ④最不理想的方法 4.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 )。

①确定被比对象 ②确定同度量因素及其固定时期 ③确定对比基期 ④计算个体指数

5. 在由三个指数所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①都固定在基期 ②都固定在报告期

③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④采用基期和报告期交叉

43

6. 某厂生产费用今年比去年增长50%,产量比去年增长25%,则单位成本比去

年上升( )。

①25% ③37.5% ③20% ④12.5% 7. 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今年比去年提高了5%,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该企

业工资总额增长了( )。

①10% ②7.1% ③7% ④11%

8. 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为134.2%,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96.3%,

所以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为( )。

①139.36% ②129.23% ③71.76% ④39.36%

9. 某商店商品销售额报告期和基期相同,报告期商晶价格比基期提高了10%,

那么报告期商品销售量比基期( )。

①提高10% ②减少了9% ③增长了5% ④上升了11%

10. 单位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8%,产量增加8%,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总费用( )。 ①增加了 ②减少了 ③没有变化 ④难以确定 11. 拉氏物量指数公式的同度量因素采用( )。

①基期的数量指标 ②基期的质量指标 ③报告期的数量指标 ④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12. 根据指数化指标的不同,指数可分为( )。

①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②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③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④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13. 两个农贸市场鲜鱼的平均价格10月份比9月份提高了,17%,由于结构的变动使平均价格下降了10%,则固定构成价格指数为( )。 ①76.9% ②106.4% ③27% ④130%

14. 若产品产量增加,而生产费用不变,则单位产品成本指数( )。 ①减少 ②增加 ③不变 ④无法预测变化

15. 在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①都固定在基期 ②都固定在报告期

③ 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④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16. 在具有报告期每种产品生产时间总消耗量和相应得劳动生产率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要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变动,应采用( )。 ①综合指数 ②可变构成指数

③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④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17. 在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中,∑x1f1/∑x0f1式表示( )。 ①可变构成指数 ②构成变动影响指数 ③固定构成指数 ④综合指数 18. 公式∑p1q1–∑p0q1x的经济意义为(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