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实施细则 - 图文 下载本文

宜昌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为推手,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为目标,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主线,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健康发展为核心,认真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改革。

二、活动目标

1、以赛促学。通过竞赛,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使课堂富有生命力,真正实现“优质、高效、轻负”的高效课堂目标,让学生快乐学习。

2、以赛促教。通过竞赛,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校本教研,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新课程实施水平。

3、以赛促研。通过竞赛,进一步促进教研部门教研重心下移,加强研究和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升全市教科研水平。

三、活动对象:全市全体高中、初中、小学教师

四、活动内容 (一)小学段(略) (二)初、高中学段 1、说课(15分)

说课主要阐述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介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介绍教学过程设计等。说课评价参考标准见附件一。

2、讲课(50分)

讲课重点要展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包括新课程教学理念与知识功底,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等。讲课评价标准参考宜昌市教科院印发的“宜昌市各学科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3、观课(15分)

观课就是课堂观察,重点可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来进行课堂观察。具体课堂观察维度见附件二。

4、议课(20分)

议课就是根据自己所确定的观察点,依据课堂观察量表的记录,围绕课堂观察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展开对话,探求方法与策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决赛期间每位选手针对指定课堂进行书面议课,由评委现场评分。

五、活动程序

1、活动分为学校比武、县市区比武、市级比武三个阶段。学校比武、县市区比武时间在3—9月(小学学段安排在3—4月),由各县市区自行组织安排。市级比武由市教科院统一组织,小学5月举行,初、高中下半年举行,具体时间、地点及操作程序另行通知。

2、市级教学比武项目包括说课讲课竞赛(小学包括专业技能竞赛)和优秀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评选,由市教科院分别按30%、30%和40%的比例评选中小学各科比武的一、二、三等奖,同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省级相关活动。

3、宜昌市学科优质课比赛活动与全市“课内比教学”活动并轨,每二年举办一次(参加省优质课竞赛的,省教研室通知与此有冲突的除外)。

六、组织管理

1、市教科院按照市教育局的分工,成立“课内比教学”活动实施小组,由范俊明同志任组长,李伟杰、李满堂同志任副组长,负责全市各项教学比武活动的具体实施。

2、各县市区、各学校应高度重视“课内比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评审工作,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文件和教育理论,明确“课内比教学”的重要意义,动员并组织广大教师全员参加。

3、加强档案建设与管理。各学校要为每一个教师建立电子和纸质档案,教师教学比武情况记入每一位教师业务档案。“宜昌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教师比武活动记载表”及相关过程材料应装订成册并纳入教师业务档案。各级教研部门和各学校要及时收集、整理教学比武活动成果,将经验材料、典型课例、优秀导学案、反思论文等整理分别归入市级、县级和校级教学资源库。

4、加强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市教科院将充分发挥《宜昌教育》、宜昌教研网、《宜昌课改通讯》和《宜昌教研简报》等宣传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辟专栏、专题报道等形式加强对“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1、宜昌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说课评价标准 附件:2、宜昌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课堂观察维度

附件1

宜昌市2014年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

说课评价标准

1、依据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分析教材,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正确,创造性地处理和利用教材,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

2、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说出其确定的依据。能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使新旧知识有机衔接、承上启下。 3、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能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切合学生实际,主题突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学设计中有学法内容,学法与教法能相互配合。

4、教学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紧。整体设计新颖、合理,有理论性;讲课和练习时间安排合理。

5、教师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大方。普通话准确,语言规范、简练、生动、流畅,逻辑性强,具有感召力。板书设计合理、简洁;粉笔字正确、美观;能熟练使用教学媒体。 6、说课时间15分钟,满分15分。

附件2:

宜昌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课堂观察维度

观察视角 维度 准备 维 度 一 学 生 学 习 观察点举例 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怎样准备的?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 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由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 有那些互动/合作行为?有那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参与(小组/全班)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自主学习形式(探究/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课中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 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 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有哪些证据(活动/衔接/创意)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 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 板书、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 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 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 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 倾听 互动 自主 达成 环节 维 度 二 教 师 教 学 呈示 对话 指导 机智

维 度 四 课 堂 文 化 思考 维 度 三 课 程 性 质 观察视角 维度 目标 观察点举例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 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了哪些策略(增/删/换/合/立)? 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怎样体现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 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怎样利用?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 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 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是怎样的? 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 课堂环境布置怎样体现创新的? 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怎样关注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 内容 实施 评价 资源 民主 创新 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