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象山、三门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下载本文

区域位臵、相互的接触往来使这两县人民的个性也极为相似,那就是:胆子大,敢创新,包容开放,勇于拼搏。

在宁海享有“国际搬运车之王”称号的如意公司老总储吉旺,就是在坚持放弃“铁饭碗”,凭着“勤俭创业、以人为本”的思路成就了世界物流业巨头的神话;宁海县供销联社主任贝跃东在供销社陷于“水深火热”时,不轻言放弃,大胆创新,改革转型,使宁海县供销联社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国(宁海)模具城”,让供销社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象山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如:30多年前象山人在上海承接别人不愿做的下水道、排水沟等脏、乱、差的活开始,如今却成就了象山县全国建筑大县的称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上海淘汰的旧机器,却被象山的爵溪渔民给抬回来,同时还把上海师傅用轿子请进来,把生产原料用扁担挑进来,用十分落后但是十足的干劲拉开了象山针织工业的序幕,就是用这种精神,象山人民让针织业成为了象山县工业经济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

三门的移民绝大多数来自北方,所以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主要是农耕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强化了三门人的小农意识,养成了三门人勤劳硬气的性格,但同时伴随着思想保守,缺少创新意识,协作能力不强。再加上当时三门人少地多,人口分布散,使得当时沿海大片平原良田被沿海农民开发用来种柑桔,在滩涂上搞养殖,这种小农经济的生活模式让他们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因此很多人没能从耕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乡镇企业在全国很多县域迅速发展的时候,我县的农民还在为这样的生活而津

9

津乐道,因此当时三门的乡镇企业最发达的不是沿海片,而是西北片的海游、高枧和珠岙。

(二)地方政府、部门行为的差异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有群众的齐心协力外,还要得益于该县的党领导的重视和制订出好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宁海县委县政府一直注重工业的发展,在乡镇工业刚起步的时候,他们就先后北上苏州、南下温州学习取经,并提出了乡镇办、村办、联办、个私办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思路。各级干部大胆创新,引进资金和项目发展工业,适时制定关于发展私营经济,推行企业有偿转让、股份合作制以及招商引资等17个政策性文件,鼓励工业企业深化改革、转轨变型;同时还筑巢引凤,吸引外商以及港、澳、台商到宁海投资办企业。这样的重视引导和优惠引资,使全县私营经济迅速崛起、股份制经济应运而生、外商投资企业捷足先登的局面。到上世纪90年代,全县形成了以文具、模具、汽配等六大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但是到90年代中后期,由于其他县域群雄崛起,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宁海的经济发展处于低谷,宁海的领导班子马上针对现状解剖根源,当各地以GDP论英雄争百强时,宁海县却提出了“生态立县、均衡发展城乡经济”的新思路,虽然宁海的发展“慢一拍”,但保留的这一片青山绿水却是富民强县的最佳平台。

在农业方面,宁海县政府对一些特色农产品也十分重视,当望海茶在市场占有率下滑的时候,县政府随即出台了《关于实施名茶品牌战略的通知》,决定实施以“树一个品牌、舞一个龙头,建一批基地,带一行产业”为内容的望海茶品牌战略,确立“望

10

海茶”为全县名茶的龙头品牌,成立宁海县茶业协会,建立一批高标准的望海茶生产基地,并由茶业协会制订《望海茶系列标准》和《望海茶管理办法》作为望海茶产销的质量保障体系,“协会+龙头企业+基地”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也基本形成,也使很多人通过“望海茶”认识了宁海县。

象山县的发展主要是以“特”致胜。尽管这么多年换了很多届党委政府,但他们都是针对象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条符合象山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条路就是海陆一体化。象山县委县政府、部门在海洋上做足了文章,把海洋保护好,把海洋的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把海岛地区一些薄弱的基础设施给以加固,这些都是符合象山实际的。从开始的内外海捕捞,到面对渔区缩小、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他们首先提出设立休渔期的倡议,积极探索转产转业,换个法子把“海”吃透。在这种情况下,海水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在象山发展起来,这两个产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制冰业、鱼粉加工业、水产品干制业等。象山县是全省最先实施对船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县域,他们提出“造大船、闯大海、创大业”的口号,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民营大马力钢质捕捞船队。象山素来就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美誉,是国内少有的兼具山、海、岛于一体,渔、港、景相融合的沿海观光休闲旅游区。象山县的党委领导正是抓住这个“特”,让象山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一带四区”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改革开放初期,三门政府对三门经济开发偏向于农业开发,而这项政策刚好迎合了三门当地的农耕文化背景,导致生产要素

11

集中在农业生产上,形成三门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所占比例偏重问题。三门的海洋资源没有好好加以利用,还把沿海的滩涂开发出来种植柑桔,尽管在1916年就被孙中山誉为“实业之要港”的健跳港,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港口,全县68个海岛仅蛇蟠岛、花鼓岛和田湾岛有少许人定居。1995年前的三门外海捕捞还是一片空白,直到1996年政府提出解决贷款发展钢质渔轮政策,才开始了外海捕捞的生涯,而在此时的象山县早已经把外海捕捞的主力转向了更好发展海洋资源的产业上去。

(三)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 1.宁海县经济发展特点

宁海县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以工业经济为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海县逐步形成了以模具、文具、灯具、五金工具、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六大特色鲜明的行业,这六个行业以技术能力更强,国际化程度更高,专业化分工协作更完善等优势支撑起宁海工业经济的发展。2008年宁海县六大特色行业在全县8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42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3.63亿元,出口交货值100.1亿元,利税总额15.49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企业的65.5%、55.0%、76.8%、和43.1%。

(1)培植工业特色行业群,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如:对文具行业的发展就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1.投资建立文具产品检测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减少企业成本。2.鼓励龙头企业检测中心对中小企业开放,实现检测资源共享。3.政府部门搭建行业性公共信息网络平台。4.安排专项资金鼓励特色产业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