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赛促学,学赛结合”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贾元义 孙超 谢达 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9期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应用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大学生科创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在分析目前学科竞赛现状基础上,通过四年不断线培养机制、双师型指导团队、实训环境、正反馈机制等手段,发挥学科竞赛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国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已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科竞赛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活动。但在实际运行中学科竞赛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表现得不够充分。本文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竞赛的引领作用,探索以“以赛促学,学赛结合”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家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学生就业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强化实践创新”“以能力为中心”等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标志性目标,但大部分学生对学校或专业所精心设计的培养路径兴趣不高,导致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显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来发挥引领作用,并围绕其展开研究与探索,设计培养模式,从而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锻炼,多维度、多方面的能力提升,既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又能成为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
二、学科竞赛现状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与其脱节
为了提高学科竞赛水平,大部分高校采取了赛前集中训练、专项训练等措施,但往往忽略了学科竞赛的系统性,导致与教学体系脱节。通常参加学科竞赛的主力为大二、大三学生,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们所用的学科竞赛知识都是通过自学完成的,表面上看针对性强、效率高,但实际上学习不系统,基本理论不扎实,应变能力差。这样既影响了学科竞赛水平,也不能发挥出学科竞赛引导教学的作用。
(二)缺乏经验指导,部分指导教师的能力有限
现在有些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科竞赛时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学生在学科竞赛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自学能力差等原因,也是导致培养效果不佳的因素。因此,高校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实训场地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通过开放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等措施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但随着学生对学科竞赛参与度的提高,依然会出现训练场地相对不足、训练指导不到位等情况,导致学生的训练时间受到限制,基本技能缺乏。 三、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教学体系,加入实训课程
建立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四年不断线培养机制改变学科竞赛和教学相对脱节的状况,将二者提前规划、有效结合,建立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四年不断线培养机制。在大学一年级,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科技创新作品展示、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教师科研作品展示等形式,以成果为导向,熏陶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开展学术交流会,给学生贯彻创新的思想意识。学生通过修读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学科基础理论课和实验教学,加强基础训练。同时实行导师制培养,学生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竞赛团队和科研课题进行预热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四年的创新创业学习训练规划。在大学二年级,通过创新创业专业课的实践练习、各种模块化训练,在具备一定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类竞赛。在大学三年级,通过各种实践,学生作为主力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使实践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解决和研究问题能力等都有质的提高,此时,便可挑选出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参加者。在大学四年级,学生综合参赛成果,完成毕业设计,并将此类经验汇总报告。
(二)建立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社团
学科竞赛内容通常都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和应用背景,建立了解专业前沿、有比赛经验的学生社团指导学生为重要。一方面,经验丰富的学科竞赛获奖学生是创新创业社团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可以指导低年级学生的学科竞赛活动,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指导老师也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确保学科竞赛的持续发展,实现培养机制的良性循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调动指导教师积极性
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要。应结合教师的兴趣点,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可以挑选大一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大二、大三学生在参赛的同时协助教师完成科研任务,大四学生可以将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整理成毕业论文,详尽的毕业论文可以为低年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提供有效参考,保证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延续性。通过四年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有效平衡了教师教学、科研和指导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四)配备仿真实训环境
学科竞赛是对实践实训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良好的实训环境,也需要先进的实训设施。为了弥补训练场地的不足,应建立一个以实验室开放为主、虚拟仿真环境和实验室为辅的多维实训环境。利用实验室开放系统,将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开放实验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日常训练。
本科生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有着引领作用,本文主要探索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连续通过四年培养机制,保证了训练的系统化,避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通过指导团队建设,保证了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指导积极性; 通过实训环境,保证了实训场地的充足; 通过正反馈机制,保证了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导。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个层面的支持,同时,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过程,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各大高校将涌现出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缪新颖,何东钢,崔新忠.联动科创活动和科研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144-146, 161.
[2]宋光海.学科竞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J].文教资料,2012(9):132-133. [3]樊利,丁珠玉,唐曦,等.构建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178-181.
[4]徐辉,王冬晓.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10):141-143,149.
[5]张姿炎.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61-65 [6]王清远,杨明娜,李勇,刘晓.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