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 下载本文

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理科综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Mn-55

1.近日,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蓝藻人造叶片系统,其核心是一种可以向细胞外分泌蔗糖的蓝藻,其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系统利用了蓝藻的光合作用 B. 理论上,系统出水量小于进水量 C. 可用银氨溶液检验产物中是否含蔗糖 D. 该系统有望【答案】C 【解析】

【详解】A、光合作用的反应是:CO? + H?O正确;

B、光合作用的反应是:CO? + H?O故B正确;

C、蔗糖不含醛基,属于非还原性糖,银氨溶液不能检验蔗糖,故C错误;

D、该系统在太空环境下有望把二氧化碳和水制成人类必需的碳水化合物和氧气,有望为人类探索太空时解决生存难题提供新思路,故D正确。 正确答案选C。

2.下列事实可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解释的是 A. 镀锌铁比镀锡铁更耐腐蚀 B. 铝箔在加热时,熔化的铝不滴落

C. 铁在氧气中燃烧所得氧化物中,铁有两种化合价

人类探索太空时解决生存难题提供新思路

碳水化合物+ O? ,该系统利用了蓝藻的光合作用,故A

碳水化合物+ O? ,反应消耗水,理论上系统出水量小于进水量,

D. 常温时浓硝酸可用铁制容器盛放,而不能用铜制容器盛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A、镀锌铁因Zn比Fe活泼,Zn被腐蚀,镀锡铁因Fe比Sn活泼,因而是铁被腐蚀,所以镀锌铁比镀锡铁更耐腐蚀可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故A正确;

B、氧化铝的熔点高,包裹在Al的外面,所以加热铝箔时熔化的铝不滴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B错误;

C、铁在氧气中燃烧所得氧化物是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中铁的化合价有两种:+2价和+3价,其中+2价一个+3价两个,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C错误;

D、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现象,故铁制品容器可以盛放浓硝酸;常温下,浓硝酸能和铜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硝酸铜和水,不能用铜制品容器盛放浓硝酸,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故D错误。 正确答案选A。

3.钨(W)在高温下可缓慢升华。碘钨灯中封存的碘蒸气能发生反应:W(s) + I2(g)

WI2(g),利用工作时

灯泡壁与灯丝的温度差,将沉积在灯泡壁上的钨“搬运”回灯丝上。对于该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B. 工作时,在灯泡壁和灯丝上发生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C. W(s) + I2(g)

WI2(g) 为放热反应

D. 碘蒸气的作用是延长灯丝的使用寿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碘钨灯工作时,发光、发热,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故A正确;

B、工作时,利用灯泡壁与灯丝的温度差,将沉积在灯泡壁上的钨“搬运”回灯丝上,灯丝的温度高于灯泡壁的温度,W在高温下缓慢升华,在灯泡壁上发生反应W(s) + I2(g) 生反应WI2(g)

W(g) + I2(g)的平衡常数K2=

WI2(g),平衡常数K1=

和灯丝上发

,K1 K2不是互为倒数,故B错误;

C、利用工作时灯泡壁与灯丝温度差,将沉积在灯泡壁上的钨“搬运”回灯丝上,灯丝的温度高于灯泡壁

的温度,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WI2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即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正确;

,WI2(g)扩散到灯丝(高温区)重新分解D、扩散到灯泡壁(低温区)的钨与I2(g)发生反应生成WI2(g)出钨沉积到灯丝表面,从而延长钨丝使用寿命,故D正确。 正确答案选B。

4.BMO(Bi2MoO6)是一种高效光催化剂,可用于光催化降解苯酚,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的总反应:C6H6O+7O2B. 该过程中BMO表现较强氧化性

6CO2+3H2O

C. 降解产物的分子中只含有极性共价键 D. ①和②中被降解的苯酚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过程用光催化降解苯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反应:C6H6O+7O2确;

+

B、该过程中BMO是催化剂,BMO与O2在光作用下,BMO被氧化成BMO,故B错误;

6CO2+3H2O,故A正

C、降解苯酚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中都只含有极性共价键,故C正确;

-+

D、 ①中1molO2要得到3mol电子,而②中1molBMO变为1molBMO只要得到1mol电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

失电子相等,所以①、②中被降解的苯酚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故D正确; 正确答案选B。

5.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的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 B. ②的反应类型是消去反应

C. 若用R18OH作反应物,产物可得H218O D. 酯化过程中,用浓硫酸有利于②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①的反应羧酸的羧基中羰基与醇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 B、②的反应中两个羟基同时连在同一碳原子上发生消去反应脱水,故B正确;

C、根据酯化反应的过程,若用R18OH作反应物,产物是RˊCO18OR和H2O,故C错误;

D、酯化过程中,用浓硫酸吸收了反应生成的水,使反应朝着有利于生成更多的RˊCOOR的方向移动,有利于②的过程,故D正确。 正确答案选C。

6.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 卤化银沉淀的转化

B. 配制FeCl3溶液

C. 淀粉在不同条件下水解

D. 探究石灰石与稀盐酸在密闭环境下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