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学案1 下载本文

《小儿垂钓》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三、导学问题

1.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小儿”指什么人?“垂纶”指什么? 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2.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

(1)这个垂钓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_______中传播; (2)这个招手_______(会\\不会)产生波动,鱼儿听不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说一、二两句让你眼前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孩童形象?在 遇到路人借问的情况下,小儿为什么急着“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呢?你觉 得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四、参考资料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

2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