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期告状行为分析与对策
【摘要】幼儿期的孩子认知水平低,缺少判断评价能力,更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周围同伴违背行为规则时,就本能地告知老师。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幼儿;告状;心理特征;教师对策
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集体规则、教师的某些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如何解决儿童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教老师在多大程度上掌握着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告状行为。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通晓幼儿告状行为特点,分析幼儿告状动机,分析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反应、教育效果,探究告状问题的处理方法,悉心研究幼儿告状的心理特征,热情回应,理性引导,让幼儿在告状中明辨是非,快乐成长。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我们知道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认知水平低,缺少基本的生活经验,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其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当他们遇到麻烦或挫折时,本能地向老师告状。所以,在幼教老师一个工作日中,时时刻刻都要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主要原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心理、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是非辨别型告状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概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他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