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产生的关键在于美伊对彼此的“敌人”角色认知和身份建构,进而揭示美伊20多年来长期敌视和对抗的原因,并据此分析伊朗核危机的根源、实质及未来走向[66]。林海虹、田文林(2007年)认为,美伊矛盾具有结构性冲突的特征,利用这一特点他们分析了美国不容忍伊朗核计划的主要原因以及伊朗不会轻易地放弃核计划的主要原因[67],表现了二者的严重对立。并且,田文林从个人、国家、体系三个层面来解析为何伊朗尽管与美国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却能在伊核博弈中闪展腾挪,至今不落下风:从个人层面看,领导者战略水平和领导素质存在差异;从国家层面看,政权的阶级属性和国家意志强弱存在很大差异:从体系层面看,美国与伊朗国力此消彼长,国际道义存在差异[68]。赵建明(2012年)分析了美伊制裁、反制裁的博弈:美国构建以欧美和部分波斯湾国家为主的制裁联盟,采取高压态势逼迫伊朗在核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伊朗则积极采取多种反制裁措施,以平抑金融制裁和石油禁运带来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冲击[69]。 2.2.5中国与伊朗核问题 这一类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少,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中国对伊核问题的立场 中国一直希望能够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伊朗核危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汪力平、夏仕(2010年)分析了世界主要大国对伊朗核问题的态度和伊朗核问题的中国外交战略选择。他们认为,伊朗核问题应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内得到解决,主张既要着眼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又要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70]。王富忠(2011年)认为,在伊核问题上中国的一贯立场是承认伊朗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维护中东的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伊核危机;反对以全面制裁和单独制裁伊朗,制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反对西方通过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胁迫使伊朗屈服。中国的立场是根据有关国际条约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国家利益所确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一个主持公正力求和平的立场[71]。李国富(2007年)认为,考虑到伊核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中国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可扼要地概括为:反对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但需作出努力,消除国际社会的担心和疑虑;反对使用武力,应该通过外交途径,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72]。 (2)伊核问题下的中国安全 焦玉奎在《伊朗核危机与中国石油安全》中认为,伊朗凭借其地缘、能源“优势”大力开展“政治性能源外交”,与美国展开“能源博弈”,这一状况将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突破能源“困境”,中国需要做出一些“战略性”的政策调整[73]。姚静、唐诗峰(2007年)认为,伊朗核问题会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包括:中国能源保障安
全、上通道安全以及核扩散的潜在威胁[74]。 2.3国内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及不足 目前国内有关伊朗核危机的研究很多,经过笔者对文献的梳理,就与本文联系最为相关的第一类文章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2.3.1深度不够,时效性不强。论述伊朗核问题由来、发展及趋势的成果较多,但绝大多是面面俱到,对事件来龙去脉上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但在深度方面有所欠缺。同时,文章大都按时间顺序对伊朗核问题的发展进行了概括,一般停留在08年左右。而最近几年伊核问题升温迅速、动态较多,有必要对伊核危机的发展阶段进行详细的划分。 2.3.2对伊核问题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对预测伊核危机的未来演变趋势来说,分析其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查阅文献发现,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2.3.3研究方法相对陈旧。大部分学者都是利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理论和主观分析判断来解读和预测伊核危机的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没有太大的突破,基本禁锢在定性的方法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尝试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研究此课题。 综合国内外研究伊朗核问题的学术成果来看,开展题为“伊朗核问题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为题的学术论文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3.选题意义 中东局势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发展休戚相关。在伊朗核危机上,中国的处境始终是被动的。一方面我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因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广泛而复杂的利益而需要在伊朗核危机处理方面保持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伊朗是我国进口能源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也是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成员,对伊朗采取强硬措施,不仅会扰乱我国的能源战略部署,甚至还可能损害与中东国家良好的关系。面对这一窘境,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开展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以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为确保我国在伊朗乃至中东地区的国家利益提出有益的对策建议。 3.1理论意义 文章将运用区位理论、地缘政治理论,结合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相关理论对伊朗核问题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将根据各因素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发生作用的情况,运用专家打分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预测伊朗核问题各种前景的可能性。由于当前专门分析伊朗核问题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的学术成果较少,且对伊核危机趋势的预测不够全面,因此文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3.2实践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同时面临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任。而伊朗核问题既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又考验着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能否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要想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当中,必须对影响核问题发展演变的各种因素做一个系统地认识,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核问题的各种走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预测,进而提前制定出对各种可能性的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经济、政治利益。因此本文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4.研究特色 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研究内容上:现有学术著作大都注重伊朗核问题背景及由来的介绍,但对影响其发展演变的因素或是一笔带过或是介绍不够全面。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政治、经济、能源、外交、地缘等各种因素对伊朗核问题发展演变的影响而对其演变机制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认识,为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在对伊核问题发展演变影响因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和研判核危机可能的走向和解决方案。对发展方向的预测主要分四个方面:继续僵持并进一步走向紧张,伊朗拥核,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伊美实质性妥协。 4.2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系统研究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法、历史研究与预测研究相结合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法等多种分析方法来解读伊朗核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伊朗核危机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伊朗核危机的几大走势预测,较为系统和全面。尤其是数学方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介入,为本文开拓了新的思路。 5.重要参考文献 [1]Alvin J. Cottrell and James E.Dougherty, Iran's Quest for Security: US Arms Transfers and the Nuclear Options,Cambridge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Foreign Policy Report, May 1977,p.39. [2]Jerome R. Corsi, Atomic Iran: How the Terrorist Regime Bought the Bomb and American Politicians, Nashville; WND Books, 2005. [3]Ray Takeyh- Hidden Iran: Paradox and Power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New York: Times Books, 2006. [4]Shahram Chubin,Iran s Nuclear Ambitions,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6.
[5]Ilan Berman, Tehran Rising: Iran 's Challenge to the United States, Lanham: Rowman & Littiefieid Publishers, Inc,2005. [6]Jeffrey T. Richelson, Spying the Bomb: American Nuclear Intelligence from Nazi Germany to [ran and North Korea,New York: W. \[7]All M. Ansari, Confronting Iran: The Fail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Next Great Crisis in the Middle East,New York: Basic Books, 2006. [8]Roger Howard, Iran in Crisis: Nuclear Ambition and the American Response, London and New York: Zed Books,2004. [9]The Economist Intelligent Unit Limited,\[10]张爱军.伊朗缘何非要“核”[J].海外世界,2006(4):47. [11]常红艳.伊朗核问题—博弈与前景[J].管理学家,2011(5):339-340. [12]马建英.伊朗核问题:“死结”如何解开[J].领导科学,2007(22):51-52. [13]黎红梅.伊朗核问题的由来及走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02-104. [14]任冬冬.伊朗核问题的历史考察[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3):7-8. [15]刘强.伊朗国际战略地位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90. [16]孙伟.小布什政府中东战略下的伊朗核危机透视[D].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8-15. [17]姚大学.伊朗核危机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9(2):57-68. [18]王凤.伊朗核问题及其走势[J].西亚非洲,2004(1):35-41. [19]李国富.伊朗核问题的症结与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06(5):46-57. [20]唐志超.伊朗核问题的由来、发展及走向[J].形势与政策,2005(2):47-52. [21]田文林.对伊朗核危机的战略解读[J].现代国际关系,2007(11):16-22. [22]吴成.伊朗核问题的理论解读[J].西亚非洲,2006(3):11-15. [23] 程书一,许明晖.伊朗:“核”去“核”从—对伊朗核问题的博弈论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2):173 . [24]唐志超.当前伊朗核危机透视[J].现代国际关系,2005(6):40-42. [25]刘淑梅.伊朗核问题背后[J].百科知识,2005(5):26-28. [26]金良祥.伊朗核问题:症结及前景[J].西亚非洲,2008(11):48-52. [27]孙逊.伊朗核问题的困境与走势[J].和平与发展,2012(2):49-53. [28]刘强,田文林. 伊朗“核危机”的实质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2):164-172. [29]吴成.用萨贾德普尔理论解读伊朗核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80-83.
[30]汪树民.从冲突理论看伊朗核危机的原因与走向[J].河池学院学报,2005,25(6):83-86. [31]夏厦.从威胁认知视角解析伊朗核危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52-60. [32]王震.伊朗核问题:猜对了开头,猜不透结局[J].世界态势,2012(14):41-43. [33]朱增泉.伊朗核危机[J].美文,2012(5):32-39. [34]殷罡.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伊朗国家地位问题[J].当代世界,2010(5):28-51. [35]王冀平,洪邮生.伊朗核问题与大国关系[J].美国研究,2004(1):78-90. [36]郭京花.伊朗核问题中的大国因素[J].环球视野,2005(4):43-44. [37]王俊生,熊明月.大国利益角逐下的伊朗核危机[J].领导科学,2006(18):48-49. [38]王京烈.伊朗核问题与中东地缘政治[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4):3-10. [39]王京烈.全球安全视角下的伊朗核问题[J].当代世界,2010(2):27-29. [40]吴成.俄罗斯同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J].西亚非洲,2006(6):36-40. [41]刘燕.俄罗斯与伊朗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剖析俄罗斯在近期伊朗核危机中的表现[J].西伯利亚研究,2006,33(3):47-49. [42]刘国华.伊朗核问题与大国的利益博弈[J].国际问题研究,2007(2):44-54. [43]郭金月.俄美欧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合作与竞争[J].俄罗斯研究,2008(2):13-20. [44]赵建明.论美俄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战略竞争与合作[J].俄罗斯研究,2009(5):34-44. [45]华黎明.伊朗核问题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J].和平与发展,2010 (2):35-39. [46]周士新.伊朗核问题中的强制性外交研究[D].中国·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47]徐劲鑫.论伊朗核问题及伊朗与大国关系[D].中国·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2006. [48]郭金月.伊朗核问题上大国的合作与竞争[D].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9]刘中民.美国应对伊朗核危机的战略与措施[J].国际资料信息,2008 (6):8-14. [50]赵伟明,杨明星.论伊朗“第三方外交”理论与实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 (4):36-43. [51]杨诗源,杨兴礼.新世纪伊朗能源外交浅析[J].西亚非洲,2006 (7):29-32. [52]王恩学,张金平.伊朗的强硬“核外交”政策[J].现代国际关系,2006 (4):12-16. [53]蒋真.伊朗核强硬政策评析[J].西亚非洲,2007 (1):5-10. [54]蒋真.伊朗核强硬政策的逻辑分析[J].西亚非洲,2010 (10):5-11. [55]吴成.伊朗:频打核计划牌,谋求“积极安全”[J].当代世界,2008(10):30-32. [56]陈兆华,王飞.伊朗“核问题”与美国对伊政策[J].现代国际关系,2004(1):21-25. [57]顾国良.美国对伊政策——伊朗核与导弹问题[J].美国研究,2006(1):7-27. [58]闫文虎.美国应对伊朗核危机的战略与措施[J].美国研究,2006(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