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讲义 专题二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含答案) 下载本文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特征以及时代的发展把商鞅推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精神。

3.结合史实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意义。体会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要求,在秦国推行强国之术,开展了以发展农耕和厉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

一、大变革时代 1.经济上

(1)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原先役使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

(2)新开垦的土地不受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2.政治上

(1)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2)魏、楚的变法: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楚国起用魏国旧臣吴起进行变法。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立志变法

(1)商鞅:本名公孙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

1

(2)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魏国。

(3)商鞅离魏奔秦:秦孝公下“求贤令”,商鞅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了秦国。 (4)商鞅到秦国后: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商鞅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 2.取信于民

“南门徙木”在秦国引起轰动。 3.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实行变法。 三、强国之术 1.变法的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 2.中心措施

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 3.变法内容

(1)第一次(公元前356年):

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第二次(公元前350年):

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③统一度量衡,规定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推行“分异”令。

主题一

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上的图案的主题是什么?“赏功”是指什么?

(2)该图片反映出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秦国是如何应对的? 提示:(1)水陆攻战。奖赏军功(战功)。 (2)兼并战争不断。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2

主题二

商鞅变法的措施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1)材料主要体现了哪些改革措施?

(2)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上述措施有何作用? 提示:(1)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2)趋势: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作用: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推动了社会进步。

一、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领域 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作用 废除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执行 打击贵族特权,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地主阶级力量,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实现思想上思想 “燔诗书而明法令” 的统一;但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我国文化典籍是一场浩劫 3

统一度量衡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政治 制订了秦律 废除“世卿世禄制” 军事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