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厂反渗透培训手册资料 下载本文

某电厂反渗透培训手册

第一章 名詞定义

/ x/ a. h; \\( z1 O0 E2 J2 I

1、 悬浮物:凡颗粒粒径在10-6以上的杂质称为悬浮物。天然水泥沙、粘土是主要成份,其次,还有动植物及其遗骸、微生物和有机物等。 2、 胶体:凡颗粒粒径在10-6~20-4㎜范围内的杂质称为胶体,胶体颗粒是许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这种细小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从而使它具有特殊的吸附能力,而被吸附的物质往往是水中的离子,因此,胶体微粒就带有一定的电荷。同种胶体带有相同的电荷,从而使它们之间产生了电斥力,这就使胶体微粒在水中不易聚沉。此外,带电的胶体微粒还会吸引极性水分子使其周围形成一层水化层,进一步阻止胶体微粒相互接触,使胶体在水中维持分散运动的稳定状态。天然水中的胶体主要为硅酸及铁、 铝化合物,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如腐殖质等,也有一些在此粒径范围内的细菌、病毒等。天然水中的胶体一般均带负电荷。

* n6 ~5 e# u$ S! z6 O3 Q~8 [

. G7 J4 x0 H. Z. E$ D: D悬浮物和胶体是使天然水产生浑浊的主要原因。

3、 溶解物:溶解物的粒径在10-6㎜以下,它是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又可分为盐类、气体和有机物三类。

4、 悬浮固体:它是水中那些不溶于水的细微悬浮物质烘干后的重量。水的总固体与溶解固体之差也等于悬浮固体。

& b7 t9 D\ u4 X2 Q) J& F

5、 淤积密度指数值(Silt density index. SDI)或污染指数值(Fouling indes.FI):FI或SDI是用\膜滤法\测定水中极细小微粒的方法,它是

反渗透法处理水时,对进水水质要求的一项重要的水质控制指标。

0 p8 r, E* |- E- R5 cU/ v6、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7、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O32-、SO42-、HCO3-、NO3-等。

) s+ B! W0 G, T2 _# L8、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Ca2+、Mg2+、Fe2+、Na+、K+等。

7 p- G) j( Q( r- Y5 c( u' P9、 电导率:靠测量离解离子导电能力来测量盐水浓度的方法,称之为电导率,通常用μs/cm来表示。

10、 碱度:碱度是指水中含有能与强酸起中和反应的物质的含量,即是能与氢离子相化合的物质的含量。主要有重碳酸盐碱度(HCO3-)、碳酸盐碱度(CO32-)和氢氧化物碱度(HO-)。

: }& y( |! F6 ]/ L: {+ W\11、 硬度:水中的硬度是水中钙、镁、铁、锰、锶等 离子的总量之和。主要是钙和镁的总和。

% Z# U' l\12、 浓水(排放液):残留于反渗透元件的螺旋槽内的进水的浓缩部分,一般被排放掉。

13、 进水:在高压力下,用泵将供水打入反渗透组件称为进水。

3 i+ H$ L. T5 r0 A# Z14、 进水电导率:测量供给反渗透系统的水的电导率。 15、 进水流量:流入反渗透系统的水流的计量方法。

/ c' ?& m( v. @5 v- |4 ?16、 进水PH值:测量进水中氢离子浓度的方法。

9 E! k1 q/ @; P& V17、 渗透:渗透是溶剂(如纯水)通过一张半透性的分离两种溶液的膜,从稀的盐溶液中进入更浓的盐溶液中。

18、 渗透平衡:由于膜两边的溶质的浓度平衡,此时,水不发生进一

步迁移 ,就达到了渗透平衡。

19、 渗透压:渗透压头就是由水通过分隔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的膜的迁移而导致的静压头。

5 o( s2 }* Q. |# B. A. l20、 回收率:进水变成产品水而被回收的比例。 回收率= (产品水流量) /(进水流量)×100%

21、 产品水(淡水):进水通过膜壁而渗透过的部分,其存入产品水集水管。

( j9 f' o, s; L% d$ _22、 反渗透:压力在浓溶液侧超过渗透压的应用,这样引起较浓溶液中的溶剂通过膜,流向较稀的溶液,称为反渗透。

2 R, |- H$ ^7 I5 d8 z9 V) P. T

* o9 [3 B6 u. g, [23、 淡水含盐量:通过膜而存在于淡水中的盐分的含量。 24、 盐浓缩率:被膜阻挡的溶解固体的比例。

. \\\o. m6 {25、 系统压力:为实现希望的产品水的数量和质量而加的压力。 26、 总溶解固体:存在于反渗透水中的总的溶解的无机物和有机物(TDS)。

m0 E1 D' h8 }: r, B0 d3 p27、 除盐水:通过反渗透工艺系统处理,去除悬浮物和无机的阳、阴离子等水中杂质后,所得到的成品水的统称。

. C/ Y. v' I6 M& N28、 絮凝:完成凝聚的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以形成较大絮状颗粒的过程。

) ]4 ^1 R& ]; {5 X% m# l) h1 s

第二章 反渗透原理 第一节 基本概况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膜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