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风大巷规程(局格式) 下载本文

眼,保证其位置在巷中。

2.巷道锚杆间排距700mm3700mm,锚杆间排距误差不超过±50mm,锚杆角度不超过±5°,顶板两侧锚杆与铅直方向的夹角为10~20°;锚杆孔深误差不超过0~50mm。为了保证锚杆的角度,顶部锚杆施工时,应将锚杆钻机的腿放在巷中,施工同一排锚杆时,摆动锚杆钻机的上部即可,禁止拉动锚杆钻机底部。打下一排锚杆时应将锚杆机拉动一个排距距离。

3.锚杆抗拔力≦100kN/根,树脂锚固剂1块/眼,端头锚固;失效与变质的树脂锚固剂,严禁使用。用锚杆轻轻的将树脂锚固剂推到空底,避免在推入的过程中将其捣烂。

4.锚杆必须穿进钢带孔内。为了保证锚杆穿进钢带孔内,在锚注第一根顶板锚杆时,将钢带压上,然后将钢带扶正,对着钢带上的方孔打锚杆眼即可。钢带的方孔间的距离就是700mm。

5.锚杆施工时,由于巷道的初喷平滑度不一样,可能造成锚杆不严格的成排成线,这时我们就要利用±50mm间排距允许误差来进行调整,保证施工完的锚杆成排成线。点眼时应一人点眼一人旁边监测,不但要保证间排距,而且要保证点的眼在一条线上。

6.顶部永久支护锚杆必须紧跟迎头,迎头的最大控顶距离不得超过1个循环进尺加300mm的距离。每个循环支护工作完成后,紧靠迎头的一排顶部锚杆,距迎头的最大控顶距离不得大于1/2个锚杆排距,不得小于200mm,超过1/2个锚杆排距必须再打一排;巷道顶板最外侧锚杆距帮不大于300mm,不得小于200mm;两帮最上端

9

锚杆距顶不大于300mm,不得小于200mm,两帮必须安设底角锚杆,底角锚杆距巷道底板≤300mm,该锚杆向底板倾斜,其倾斜角度应为45°。墙部最底一根锚杆与底板夹角25—30°

7.安装锚杆、锚索时,锚固剂必须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25~35秒,锚固剂凝固后用锚杆机将托板、减摩垫圈、螺母上紧,达到设计要求,锚杆托板与螺母之间必须使用减摩垫圈。托板必须调整好方向,横边沿巷道方向,竖边垂直于巷道底板。

螺母扭矩按锚杆直径分,初次紧固Φ≥20mm,150N2m≤扭矩≤200N2m,二次紧固后螺母扭矩必须达到如下要求:Φ≥20mm,250N2m≤扭矩≤300N2m。初次紧固合格的外部参照依据是:将托盘与螺母之间的减摩垫圈挤烂、变形。二次紧固时应使用班里的把长为1m的自制扳手,当握住扳手把端时,使用25—30Kg的力上紧螺母,即可达到250N2m≤扭矩≤300N2m的二次紧固要求。

8.锚杆必须推到孔底,锚杆外露丝扣长度在10~40mm之间。安装撅顶道的顶部锚杆外露丝扣在30~40mm,便于安装撅顶道吊环,吊环使用螺母厚度不得低于25mm,安装时必须上满丝。

9.托板应紧贴钢带、网或巷道围岩表面,锚杆托盘及周围50mm范围内的浮煤矸必须找掉、找平、找实。托盘处的钢带应用大锤砸平,以便托盘紧贴。

12.失效锚杆必须及时补打。坚持谁打失效的,还由谁补打的原则。

13.锚杆、锚索严禁在井下截取。发现一次截锚杆、锚索,对责

10

任人定为严重“三违”行为。因锚杆、锚索施工问题确需在现场截断的,必须制定专门措施。 3、锚索技术参数

1. 锚索间排距1500mm32100mm,间排距允许偏差为±150mm。 2.锚索应垂直于顶板或巷道轮廓线布置,角度允许偏差为±5°。为了保证锚索的角度,打锚索钻孔时,钻机机身必须穿过巷道半圆拱的圆心。打下一排锚索时应将钻机拉动一个排距距离。

3. 锚索孔深误差为-100~0mm。为了保证钻孔的深度符合要求,应在其中一根钻杆上做好标记,以便于直观控制孔深。

4.钢绞线必须推到孔底,锚索外露长度不得小于150mm,不得大于250mm;超过350mm时,必须补打。

5. 锚索的预紧力为120KN~140kN/根,700mm长树脂锚固剂2块/眼。

6.锚索必须滞后迎头五分之四个排距布置,距迎头最大距离不得超过2个锚索的排距。

7.失效锚索必须及时补打。 4、金属网相关规定

金属网搭茬长度为100mm,且网拉紧压实,紧贴巷道围岩表面,网与网之间自连接,要求每钩必挂,并且要拍平。 5、巷道宽度和高度规定

巷道净宽和净高的误差为0mm~+200mm。迎头高度不够2.5m,不准施工顶板锚杆。遇地质构造带,局部出现掉顶、片帮时,帮、

11

顶可掉到哪里锚到哪里。

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小于设计。中线至任一帮的尺寸允许偏差0mm~100mm。腰线上、下允许偏差不超过设计0mm~100mm。 6、永久支护的质量要求

1、巷中线至任一帮距离偏差0mm~+50mm合格,偏差0mm~+30mm优良;腰线至顶底板距离偏差0mm~+50mm合格,偏差0mm~+30mm优良。

2、硐室基础深度允许偏差0mm~+30mm。

3、喷射砼强度达到设计规定,任一组试块不低于设计85%。

3.3.3 .临时轨道铺设质量及要求:

1、扣件必须齐全、牢固并与轨型相符。轨道接头间隙不得大于5mm,高低和左右错差不大于2mm。

2、直线段2条钢轨顶面的高低差,以及曲线段外轨按设计加高后与内轨的高低偏差,都不得大于5mm。

3、直线段和加宽后的曲线段轨距上偏差为+5mm,下偏差为-2mm。

4、在曲线段内应设置轨距拉杆。

5、轨枕的规格及数量应符合标准要求,间距偏差不得超过50mm。道碴的粒度及铺设厚度应符合标准要求,轨枕下应捣实。道床应经常清理,应无杂物,无浮矸,无积水。

同一线路必需使用的同一型号的钢轨。道岔的钢轨型号,不得

12

低于线路的钢轨型号。

支护示意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