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概述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辩证地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3、 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郑和下西洋是对唐宋时期开放的对外交往的继承,体现中国人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 2.认识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贫困落后,为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后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课前预习】
1.梳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信息 时间\\次数 1405—1433年,明朝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特点 目的 条件 航线 历史意义 最终结果 2.明朝的西洋指 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沿岸一带。
3.1405—1433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 。
4.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积极:a.见证了大明国力 ,展现了 技术的高超。
b.加强了中国与 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 ,促进了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目的在于宣扬 ,不计 ;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者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 ,远洋航海的壮举被当成 而遭废止。
5.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 b.只开放 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c.严格 进出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 。 d.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6.作为皇帝,您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您选择郑和的理由是什么呢? (从郑和的个人经历、品质、信仰以及皇帝的忧虑去分析)
7.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的疑惑】
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内容探究与活动】
导入:幻灯片展示两张图片图一:《郑和下西洋邮票》和图二:《漫画:鸟笼中的君臣对话》。 提问:观察图一,其核心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闻名全世界?观察图二,概况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学生回答:图一核心人物是郑和,郑和下西洋。图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老师点拨: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初期的强盛以及开放式的外交关系;图二“闭关政策”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这两种不同的对外政策将给中国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明清两朝是如何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一、郑和下西洋 (一)活动探究:
马三保是郑和原名,云南昆阳人。明洪武四年,郑和出生。他十二岁时,因家庭遭大变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不久后,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史称“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领船队出海远航。
你能协助他率领船队去完成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吗? 1.面对惊涛骇浪,您接受这项任务的勇气来源于什么?
2.任务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描述,请介绍一下你从哪里出发,最远到达哪里,途径哪些国家?
3.任务二: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通过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4.任务三: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哪位同学来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下西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1)炫耀明朝国威。 学生回答:(2)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和平交往等。 学生回答:(3)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老师点拨:不能照抄题目,需要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举例概况地回答,看材料一要抓住主要字眼“耀”“富强”等;第(2)问要从材料所列举的数据的比较,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第(3)问最好结合一些事例来概括,如郑和下西洋后一些亚非国家也派使节来中国等,得出其积极意义。
二、清朝的保守外交——闭关政策
(一)多媒体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5分钟。
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但郑和下西洋后,同学们听说过我国在这以后还有没有大规模的远航?原因又是什么?(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没有,明朝中期国力开始衰退,“下西洋”被当作是“弊政”而被废止了。 学生回答:明朝中后期,倭寇侵忧沿海一带和荷兰侵入台湾,明朝逐渐采取了一些禁海措施。 学生回答:清初,郑成功以及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抗清活动,使清朝的禁海措施更加严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老师归纳:可见,闭关政策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我们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国家开放与否,与国家的强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国家强盛以稳固政权,但当国家强盛与政权的稳固与开放发生矛盾时,他们宁愿放弃开放。
(二)问题探究: 材料一:闭关政策的产生是与中国比较稳定的小农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相适应的。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已有缓慢发展,但是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需要大宗的外国商品。 材料二:乾隆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材料三:清军入关后,一些抗清力量转入南洋一带,清政府担心这些人重新打回来。而这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经常进行海盗活动,甚至把炮艇开到中国沿海、内河,进行武装讹诈,这更使清政府忐忑不安,担心中国人民跟外界接触后会“滋扰生事”,威胁它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