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下载本文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大方县马场中学 卢凤华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方县马场中学的卢凤华,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立体图形

与平面图形》.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它包含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行新的认识.可以说此课为学生学习初中“图形与几何”拉开序幕,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有着“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生活中以实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多姿多彩的图形,激发对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数学,思维方式很多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对于初中几何也没有具体的认识,很多同学还停留在小学简单的几何认知中,所以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理解其概念,发展几何直觉,初步探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设置情景教学法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书本上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因为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现实生活中他们见到的一些几何图形,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因此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加工教材,设计了四大环节,努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应用中提高.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知识引入

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量图片,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通过观看图片,直观感受几何图形.在看图之后给出问题:通过观察,图形与几何世界有什么联系?教师简单的复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大致内容,让学生熟悉教材.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迫学渐渐的向主动探究转变.

(二)过程与体验

1、本环节通过观察:如图是一个包装盒(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各面是长方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几何图形?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可以发现: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教师强调长方形正方形等都是我们小学阶段就认识的图形,而包装盒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给出问题学生思考,为解决问题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

观察和比较:由下列实物你能抽象出你哪些熟悉的图形?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共同发现有以下熟悉的图形(圆、圆柱、球体).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发现”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然后联系前面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类比归纳:各种几何图形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进而认识几何图形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明确在几何世界中只研究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数学的抽象思想. 2、 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在下图中出现的这些几何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给出相应的简单几何体模型)

学生观察几何体模型,讨论其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特征进行探究和归纳,发现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概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

因为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体是刚接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觉得较为困难的地方,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特给出练习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接起来,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完

成习题,完成后的相互点评和老师的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点更加熟悉,并能灵活的运用,从而解决学生的难题.

再引导学生观察:在下图中出现的这些几何图形,它们又是什么特征呢?(出示幻灯片12)教师则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纸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形成对平面图形概念的认识,(插入视频)在思考观察活动中选择我们身边熟知的物体说一说包含的基本平面图形,(出示幻灯片13)激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回忆和重新认识,再通过练一练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书本116面练习1.2)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三)拓展与应用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教师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亲自动手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意图:本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是本课不可缺少的延伸和拓展.

(四)归纳与提升

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同学们概括、总结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巩固了解所学知识.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棱柱 立体图形 棱锥 球体 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 八、 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几何的第一课.因此在设计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到几何好玩、好学,并对几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这一节课通过问题与活动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现它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尤其是,通过一个课堂小实践活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中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较少,且内容简单.其实可以适当的增加活动,例如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几何图形中的立体图形.这样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且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次,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预期的答案,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也时常在学生讨论时打断学生做一些补充,这样给学生思考问题又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实教师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做个有耐心的老师.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应该引起自己的重视,逐渐在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的改变,力争做的更好.

九、结束语

这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向各位评委和老师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在座的各位初中数学界的精英对我的这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谢 谢!

2016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