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会考)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4)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P65图4.10)。

(5)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农林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 (6)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种植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畜牧业,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林业,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发特色农产品。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主要知识点: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会促进工业化。 2、分析思路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2)根据材料,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P70图4.17,P72图4.20)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优势地理条件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值增长慢。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升级,工业产值增长快。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城镇数量猛增,另一方面城市规

第 36 页 共 38 页

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①产业结构调整;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相关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必须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 2、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地区影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入地区影响:调入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3、案例分析——我国西气东输工程(P82图5.1) (1)西气东输的线路

一线工程:轮南油气田(新疆塔里木盆地)——上海;

二线工程(主干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 (2)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3)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4)对东部地区发展影响

第 37 页 共 38 页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5)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6)对环境的影响

①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西气东输亦会造成沿线的生态破坏)

【相关案例】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 2、我国西电东送工程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成为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称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称国际产业转移。 2、分析思路(以东亚地区为例):

(1)产业转移,从本质上讲,是因为企业生产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力因素(P88图5.8);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P88图5.9);③市场因素。

企业进行国际产业转移还会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影响。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P91图5.12);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P91图5.13,图5.14);;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第 38 页 共 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