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数学必修模块教学顺序的建议
2009年秋季开始,赤峰市红山区高中进入了新一轮课改,选用了人教B版作为数学教材。并且规定沿着自然顺序教学,即按照1→2→3→4→5的顺序。经过了一个学年的使用,大部分学校已经完成了必修1~4的教学任务,极个别班级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本学期我们又选择了A版教材,开学初规定按照必一、必二的顺序学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但有的学校教研组长不听取一线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及教研员的劝阻,临时改为1→4→5→2→3的教学顺序。到底采用何种顺序最科学,这是值得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根据课改要求,再加上一线教师的建议、沈阳某中学业务副校长丛校长介绍他们学校的采用顺序(1→2→4→3→5)的益处以及在网上查询课改做得比较好的地区的经验提出我的建议。
一、必修课程5个模块,各36课时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及函数的应用;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二、不能打乱必修课程5个模块数学的顺序的原因 如果打乱模块顺序,否认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采用1→4→5→2→3这个顺序,仅仅考虑知识体系,恰好违背新课改弱视知识体系、“螺旋式上升”的本意。“螺旋式上升”能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使本学科内容不断地拓展与加深,并在知识的学习上有良好的复习和强化作用。如果把两个重要基本初等函数都放在一个学期,严重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根本承受不了。即便原来的版本也不会把函数与三角函数放在一个学期来完成的。并且必修4中的《三角函数》及《平面向量》要比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的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例如,必修2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相关的一些判定定理,按照《课标》要求明确得知,有些判定定理只需要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来即可,并不需要加以证明。 把必修4提前不符合课改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加上新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是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教师普遍感到负担重,教学时间不够用。如果再把这两个重要的函数放在一个学期会给老师和学生造成痛苦。同时也给学生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因为临时改动,家长们正在忙于给学生买与必修4相应的教辅材料。老师们又要重新备课,无形中给已经非常辛苦的老师及学生们都增加了不应该出现的负担。因此我不建议采用这个顺序。
三、1→2→3→4→5教学顺序或作微调(1→2→4→3→5)
必修1是整个高中教材的基础,因为函数既是贯穿高中课程始终的内容,也是贯穿高中内容的基本数学思想;必修2是几何的内容,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这是学习数学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在学习每一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都需要运用这样的思想;必修3包括算法,算法是帮助我们把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逻辑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学习数学的非常重要的习惯,所以在前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中,不仅学习知识,而且通过这些知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这对于后面的学习是重要的,基本的。 必修1主要内容是“函数”,必修4第一章是“三角函数”,这样把“函数”放到一起上,想法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学生掌握会怎样呢?据沈阳某中学丛校长介绍,如果采用1→4→5→2→3,普通班的学生就“三角函数”的内容学得不好甚至没有学会。我们红山区的生源不是很好,那么采用这个顺序就是为了所谓的尖子生服务,即将甩掉绝大多数学生。实际上,必修4“三角函数”内容比起必修1“函数”来说,难了许多。所以还是根据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把必修4往后放一放! 必修2是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课标要求“学生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认识空间图形。即采用先直观感知,后推理论证的学习方法。”及“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历程:首先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