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供护理专业本科使用)
学 分:2.0
总 学 时:36(理论32,实验4)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护理学
教 材:张波、桂莉主著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 开课系部: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护理系 撰 写 人:韩惠芳
审 定 人: 批准人: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以研究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监视、护理为主要内容。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堂讲授,音像教学,实训练习等形式,在教学中注重急救技术的训练与操作,同时注意学生急救意识与应变能力的培养,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建立整体护理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急诊、急救意识,掌握急诊知识和急救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护理知识以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悉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 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 基本要求
本课程理论考核采用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终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占10%,包括作业、出勤;期中考核占20%;期终考试占70%。
考试实行考教分离,运用试卷库试卷,试卷命题根据院规定题型灵活多样、难易及题量适中,有综合性分析题,能检测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的程度及测试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概述 【教学内容】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三、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四、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教学目标】 一.识记: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 2.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理解: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2.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第二章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教学内容】
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1. 院前急救的定义和任务 2. 有效院前急救的质量管理 3. 院前急救的运转形式
三、 医院急诊科的任务和运转模式 四、ICU的任务和运转模式 【教学目标】 一、识记:
1. 相关概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 2. 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的任务 二、理解:
1.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与重症监护病房的运转模式。 2. 院前急救的质量管理; 院外急救的原则。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第三章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教学内容】 一、急诊科的布局 二、急诊科的设置
三、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和管理 四、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五、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 【教学目标】 一、识记:
1.相关概念: 急救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应急预案。 2.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及管理。 3.常见急诊护理应急预案的类型。
4. 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目标及措施 。 二、理解:
1.急诊科的布局与设置,急诊科人员资质要求、抢救室的设置原则。 2.急救绿色通道的管理。
3.急诊护理应急预案基本原则、常见类型、应急准备。 4.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基本原则 。 三、运用:
常见急症的应急预案。通过讲解,使同学们能够掌握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流程,明确急诊的任务及护理工作特点,保证急诊科的物品在备用状态,对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有一个整体认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第四章 ICU的设置与管理 黄丽玉 【教学内容】
一、 监护病房的组织与管理 1.ICU的设置。 2.ICU的管理。 3.ICU感染控制。 二、 危重患者监护
1.ICU患者的接诊与治疗。 2.监护内容及监护分级。 三、 监测技术
1.血流动力学监测。 2.心电图功能监测。 3.呼吸功能监测。 4.体温监测。 5.脑功能监测。 6.肾功能监测。 【教学目标】 一、识记: 1. ICU区域布局。2.ICU病室设置。3.CU院内感染高发的原因。4.ICU院内感染管理环节。
二、理解:
1.ICU总体布局。2.ICU人员编制 。3.ICU仪器设备配置。4.ICU收治原则。5.ICU收治对象。6.ICU转出指征。7.ICU组织领导 。8.ICU管理制度 。
三、运用:
ICU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
第五章 灾害护理 【教学内容】
一、灾难的定义和分类
二、灾难救援医学的发展规划和医疗单位灾难应急预案的制订 三、医疗救援队伍的建制,灾难救援护士的教育培训 四、护士在灾难医学救援中的作用 五、灾难应对反应
1、伤病员检伤分类的目的、原则和种类 2、常用检伤分类的方法和标志 六、伤病员的安置和现场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