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学案 下载本文

常见地貌类型

【课标分析】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A.让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视频、图像等途径辨别地貌,并描述其特点; B.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地貌的分布; C.让学生掌握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课标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课标强调,地貌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地貌景观特征。针对前者,课标要求教师在处理地貌类型时,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但不建议教师从成因入手构建教学体系,这取决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难度区别;针对后者,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 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貌”与接下来地理2“区域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 教材中没有出现“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需要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学情分析】 1 / 9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但其中5种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以较为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的;高中阶段则采用成因分类,增加了难度。 刚上高中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 1.从不同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等多角度分析,全面了解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2.用多因素多角度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丹娘地貌的形成过程等。 区域认知 了解各种地貌的分布范围或其次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地区地貌的形成条件,对各种地貌的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选址、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等。 地理实践力 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本课时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四种常见地貌类型、分布及其景观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次级地貌如石林的形成过程、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等。 2.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丹娘地貌的形成过程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各类地貌教学模型 2 / 9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导教师活动 解读文言文:《徐学生活动 通过对文言文的解读,理解徐意图与备注 通过文入:通过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霞客表达的意思,就文中内容展开言文阅读导《徐霞客二》(片段) 游记·滇给出问题:文中联想。 入新课,让学生学会通过地理景物的文字描述联想实景,激发对新课的兴趣。 游日记描述的是哪一种地貌二》中对类型?该地貌类型主喀斯特地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貌的描述该地貌对当地人们的进行剖生产生活有哪些影析,引出响? 本节课主(通过后面的课题——地堂学习解答) 貌,并从四大基本地貌类型中的喀斯特地貌作为本节课的开端。 3 / 9